《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99976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查阅三位诗人的资料,制作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二、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1)读正确、通顺。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这

2、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还(hu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将(ji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教(jio):让。不教:不让。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2)读出古诗的韵律。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自己读,指名读。2、知作者,解诗题。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引导学生答出;(1)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2)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教师

3、准备资料: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3、明诗意,悟诗情。(1)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2)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3)请同学汇报,教师指导。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

4、。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

5、开想象,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1)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2)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三、布置作业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后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示儿和题临安邸,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相同: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

6、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2)不同: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学习示儿。(1)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攻破了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4)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象: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国泰民安,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

7、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5)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2、学习题临安邸。(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2)讨论:为什么

8、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朗读古诗。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1、

9、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作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1)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2)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3、升华情感。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四、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2、默写示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