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842609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青岛66中 王丹妮1927年,鲁迅先生在香港青年会的一次演讲上热烈称扬“白话文运动”。他指出:几千年的文言文极其艰涩难懂,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加了许多无谓的障碍,从某个角度来说,文言文既说不出,又听不懂,因此让中国人既哑且聋,姑名之为“无声的中国”。所以,只有大力提倡“白话文运动”,才能将“无声的中国”恢复到“有声的中国”。想不到的是,在“白话文”最终取代了“文言文”,并在中国推而广之、发扬光大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书写和言语遭遇到网络语言的挑战,显现出它自身的尴尬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一个社会变体,是一种群体性的语言,类似方言。走进

2、了网络的圈子,就很容易理解这个群体使用的网络“方言”。 比如“晒”,第11版新华字典增加了新的释义“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如“晒工资”;“奴”新增“为了支付贷款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之意,如“房奴”;“门”新增“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之意;再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养眼”这一新生网络词条,意即“看了美丽的风景、容貌等使人视觉愉悦”,多生动啊。经过自然淘汰,那些生动形象、便于流传、富于创造性的词语,就会流传下来,这个过程不可阻挡。所以,网络语言既非全盘荒诞不经,亦非个个创意无限,我们不能一笔抹杀,也不能盲目追捧。我们提倡接受网络语言,是因为它有着诸多可贵的特点。它最大的特点就

3、是创新性。网络语言不受外来的束缚,构思更为巧妙,常常语出惊人,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比如“羡慕嫉妒恨”,这个短语不仅强化了中心词“嫉妒”的表达效果,还包含了嫉妒的结构层次和来龙去脉。这类短语把同义词或近义词反复叠加,通过紧凑、复沓的形式,表达鲜明、强烈的情感,追求出一种奇特、夸张的效果。再比如“给力”,“力”是名词即力量,这个动宾结构在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意思,比较灵活。 再比如“神马都是浮云”,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表达了一种或劝慰或感叹或释然的情感。另外,网络用语还倡导了一种轻松、简单而又快捷的交流方式,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充分展示了自我个性。现在的问题是,学生把这种网络

4、方言大量运用到了正式的文本中许多还未来得及分出良莠的网语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规范语言的认知,影响到汉语言的纯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语文学习的兴趣。网络信息量大、开放性强,中学生普遍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渴望交际,电脑网络成为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最佳载体。一旦沉溺其中,他们对包括语文学习在内的其它活动的兴趣往往减弱。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手段单一,信息量小,吸引力本就不强,在电脑网络的强大“攻势”面前,相当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自然就更不重视语文学习。2.影响语文学习的习惯。语文学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书写的习惯、遣词造句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

5、等等。电脑网络的长期使用会逐渐改变学生的这些习惯。有的学生受某些传媒误导,以为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将来有比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更先进的手段,字写不写好不关紧要。他们不明白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载体,写好它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3.影响阅读的心理品质。电脑网络信息量大、交互性强、链接丰富、操作便捷的特点易于造成学生耽于猎奇、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在网上快速穿梭冲浪的同时,或许已失掉了阅读最可宝贵的心理品质心态平和,甘于寂寞,专一持久。也难怪,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一个“快”字,心浮气躁、用心不专正是当前不少中学生的阅读心态,这也是语文阅读的大敌。 4

6、.影响文风。中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茁壮成长的青年时代,他们的作文理应展现出朝气蓬勃、清纯健康的文风。然而,以发泄和煽情为主流的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他们往往不自觉的去模仿。或愤世嫉俗,不满现实,文字间充满叛逆与诅咒;或顾影自怜,故作深沉,发泄内心莫名的寂寞和空虚。有的学生闭门造车,胡思乱想,写一些脱离现实、文体模糊的“异文”。表面看有思想、有创新,实则内容空泛,思维混乱,文句不通,令人不忍卒读。 网络语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是扼杀还是宽容?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正式的文本语言是规范且严肃的。而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

7、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有些老师说:“部分同学在作文里会突然冒出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也有老师认为,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如果一味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就曾将“给力”、“神马”、“有木有”这些网络语言当做错别字进行扣分。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忧心于网络语言的入侵,呼吁慎用网络语言;另一方面是活泼生动、无厘头式的网络语言广受年轻人欢迎,要求 “宽容网络语言”之声不绝于耳。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辨别地全部吸收。面对

8、网络语言的冲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遵循以下语言使用原则:1.不盲从原则。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不加限制,盲目学习运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他们对正确字词的学习,影响他们对规范语法的理解,以及对母语和外语的掌握。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媒体应提倡自律,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应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也要提倡自律,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 2.雅俗的原则。“雅”就是要高雅,语言要文明。语言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生活领域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达到的进步状态。语

9、言文明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应向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俗”不是粗俗,而是指约定俗成。那些充满活力的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应当接受。3.扬弃的原则。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网络语言,我们不应逃避而应学会面对,学会扬弃。对那些或“雅”或“俗”的,充满生命力的就要发扬。比如一些大众俚语、俗语。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弊端。相反,对那些不健康的、迎合少数人低级趣味的语言,就必须坚决制止。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大胆改革,引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满足中学生求新求异的需求,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拓展语文教育天地,加强对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指导,走“大语文学习”

10、之路:拓宽课外阅读,结合新编语文读本,推荐佳作,以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去感染学生,使他们自觉抵制那些低级媚俗的“快餐文化”;定期举行网络文学、影视作品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分析、鉴赏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组织文学社团,进行社会文化调查等,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语言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它必须沿路吸收各种各样的溪流,才能不断前进。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防范污染。一种语言,只要仍在为人类的交际服务,就是活的、变化的语言,就必然会随时进行新陈代谢。网络语言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应该走进我们的课堂。如果能积极引导,驱利避害,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