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地理形象之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828181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作品中地理形象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文学作品中地理形象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文学作品中地理形象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文学作品中地理形象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文学作品中地理形象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作品中地理形象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作品中地理形象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科目:文化地理与中国古代文学作业姓名:吴选娟学院:文学院年级:09级3班学号:古代文学作品中地理形象之“五岳”的文学价值 民族心理的写照 ( 吴选娟 文学院09级3班 )【摘 要】:“五岳”在中国历史上经历着不同阶段的演变,在此期间“五岳”所指内容也曾有所差异,但政权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终究有了定论,即现今的“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之总称。事实上,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把“五岳”作为一个整体来写的是很少的,反而,“五岳”的这种整体性更多地以政权的某种形式确定了下来。而笔者今天有意将“五岳”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从文学作品中抽取出来来研究它的文学价值,就是因为它的发展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特

2、定时代的国民的心理需求及审美取向。从这点看,它的文学价值或者其它价值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心理成长轨迹。【关键词】:地理形象 “五岳” 文学价值“五岳”从一出现就以一种太过强势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并且这种存在是与生存、命运息息相关的,容不得人不重视。从皇帝,文人士大夫到平头老百姓,都不敢轻易疏忽,这种视之为“天”的现象,正是古人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或说是需求。而历经千百年,现在我们谈到“五岳”,内心也还有某种向往与激动,就是少了当时古人的痴迷与崇拜,却多了几分铜臭味,这难道又不是现阶段人们浮躁且过于注重物质而带来的不安的写照吗?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都各自在对待“五岳”

3、的态度上找着了结合点。一、 民族心理之求安传统文化下“权”的笼罩。(一)山岳崇拜下的“神权” 由于古代生产力太过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就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某些食品或用具上的满足看成是自然神的作用,而面对自然的某些灾害,特别是当时人们无法解释或明白的,例如“刮风、下雨、打雷”认为是神在发怒。他们就是在这种或喜或悲的情绪中表达着对自然神的崇拜与敬畏。正是在这种对自然的崇拜的前提下,进而发展到后来的“山岳崇拜”,更是使人对神及神权的崇拜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说这种崇拜是古人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与向往,还不如说是人们寄托对自然的精神和心理的祈求1,是“神权”笼罩之下的对自然甚至山岳的无条件顺从。(二)政治功用下的

4、“皇权” 上至皇帝、文人士大夫,下至普通老百姓都那么热衷于祭祀山岳,除了上述对自然的“无边神力”的敬畏外,笔者认为“皇权”的政治功用更是助长了这种风气的形成甚至是成为一种定制。不能说所有皇帝都是愚昧无知的,但为什么各朝统治者都那么重视对山岳的祭拜,甚至还专门封了山神,使原本只是民间的行为得到合法化?那就只能说聪明的统治者正是利用了百姓的“求安、求存”的心理,将百姓对“神”的敬畏之情转移到自己的统治上来,以便于管理与统治,从这一目的来说,这不能不算一个“高招”。同时对山岳进行“封禅制度”2,对内显示的是“皇权”的合法性,是受山神之指派来管理人间的,对外“五岳”则代表着中国的山河社稷,代表着华夏疆

5、域的变更。至此,统治者用自己的方式将“皇权”建立在“神权”的牢固基础上,实现着皇权与神权共同作用的用于统治的目的。 不管是“神权”下的主动迎合与顺从,还是“皇权”下的无奈选择与被动服从,都共同反映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担忧与不安,不同的是统治者知道利用这一点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包括后来的“五行说”或是“佛道理论”在“五岳”中的广泛应用都只是政治手段的一部分,而百姓们则指望这种“信仰”来安度一生。读者可以批判古人的愚昧无知,但在那时的环境下,能够有一种精神的支撑未必对他们不是件好事。 如果说“五岳”对古人而言是建立在对生存状态上的“精神”的救赎的话,那么同样是从古代作品中分离出来的

6、“五岳”形象,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更多的意味着“财富”,有可能是物质财富,也有可能是精神财富,但精神财富也会被人们想方设法的转化为物质财富。从这一点看,这也无不反映着当今现代文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与审美取舍。二、 民族心理之求富现代文明下“钱”的收买(一)前人提供的旅游“平台” 时下,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人人都在谈旅游,也在做着旅游,可真正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的甚少。好像去哪里都差不多,看到的差不多,听到的也差不多,都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大家在各色景观中“洗牌”,节奏由不得你慢下来,来不及细细品味那里的历史积淀,也来不及慢慢研磨某首诗或古物,更多的是在成群结队的游人里匆匆留下一些缩影的照片,那

7、大概算是没有白来一场的证据,说欣赏太奢侈。在这一点上,今人似乎没有了古人的悠闲与勇气,古人游山无需“门票”,也没有如此的喧嚣,他们凭着自己的意愿上山来或隐居或吟诗作赋,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洗涤。也正是那些自然景致与前人留下的历史遗迹,成了今人愿意再次瞻仰的对象,它让我们有了近一步接近古人生活或生存的心理真相的可能,从这一点看,它的价值应该是现实的并且无法估计的。然而,在今天商业化模式的操作下,这种价值更多的被“物质化”了,打开电脑搜索“五岳”,出现的除了较少的简洁历史介绍,更多的是关于它们的旅游的盛况,比如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有什么特色的吃的,以及详细的旅游乘车线路等等。笔者感慨,古人提到“五岳”

8、是那样的崇敬与严肃,而本来是为了解古人的历史的今人却毫无任何愧色的把他们留下来的东西变了模样,一个本可以与古人对话的平台硬就是成了一个“旅游”的谋利的平台、一个赚钱的手段。“五岳”成了交易的一个物品。(二)申遗仅为文化传播? 笔者收集资料时发现,不管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们把“五岳”作为一个整体来写或研究的较之单独吟咏或研究“泰山”等山的在数量上要少得多得多。古时多的是文人志士在“五岳”中的一山中唱吟着或喜或悲的内心感受,但风格大都是气势磅礴,大有山之气势。这大概是因有身处“高山”的气度,也有“神权”与“皇权”的威严所逼。现在的人们,吟诗作赋者少了,研究者多了。在为数不多的“五岳”研究中,有研究其

9、发展起源与变化的,有研究它文化内涵的,也有在研究其内涵基础上把它往国际的地位上推的,前两者是纯学术研究,后者更多的是在考察并评估“五岳”的经济价值。甚至有人把“五岳”作了一个全方位的判断,说是符合“申遗”的十个标准3,并想通过此种方式以加强中国对外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笔者就搞不懂了,如果仅仅为了交流传播,干嘛非要弄一张“世界遗产”的签名呢?要知道在古人生活的时期,就有外国的朋友来游玩了其中的某几座山,那个时候都没有什么“申遗”的概念,交流不也照常在进行吗?如果说像“端午节”那样的一种现在更多的是精神概念上的东西,因为时代久远没有留下太多可够考证的怕被外人抢夺去而失去自己的特色与精神寄托,“申遗”

10、是有必要的也是可取的,但像“五岳”这种文化是伴随着具体的地理形象而存在的,只要不人为的有意破坏就会一直都在,难道害怕有人争论它是不是属于中国吗?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怎样好好的保护它,让以后的人们也有机会可以了解它。事实上,“申遗”是还有其他的一些好处,但也要想到申遗的成功势必会带来更多的“慕名而来”的旅人,在人海中来接近“五岳”本来就背离了前人的精神。笔者也深信,那些非要把它弄进去“申遗”的专家或学者不可能没考虑过这一点,而恰恰是利用了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遗产”某些机构,某些地方当局和他们共同联合起来为发展当地旅游、当地经济而索要的一张“王牌”或“入门券” 不管是前面所述的古人

11、建立在“权”之下的惶恐与顺从,还是现阶段大多数人的那种建立在“钱”的诱惑的状况,从根本上来说,它们是一致的 ,即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都真实的反映了各自阶段的民族或民众心理需求,前者是缺乏科学下的对环境的恐慌下的“求安”心理,后者是现代文明催生的讲究效益、效率的经济时代下的“求富”心理。物质的满足是必须的也是必要,但如果一味追求物质,而不听听内心的心声, 打破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那注定是不明智的选择,我们需要在以后的日子里或不远的未来找到一种能安慰我们灵魂的东西。三、 民族心理之求静未来发展方向人们抱怨着太过快节奏的生活,也不满凡事都“向钱看齐”的生活方式。物质富有是可喜的,笔者不想现在

12、的人们还过着原始人那样看“天”吃饭的“诚惶诚恐”的日子,但也不愿看到个个物质充足却唯独精神空虚,古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尚能有“精神的信仰”,尽管多少带有愚昧与被愚弄的成分,可现在生活好很多了,却反而大大无视精神于人的重要性,不听从内心的声音,一味追着钱财跑,把好好的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也加以变卖。笔者认为“五岳”的自然景色可以是国人甚至全人类的,但它所包含的民族内涵却只能是属于中国人的,并且这种“属于”更多的应该是对国人精神上的引导至少是可以引起精神上的共鸣与反思,而不应该被某些人所有意利用以仅仅获得物质上的价值,改变了它存在的原貌与意义。当我们再提“五岳”的时候,我们能首先想到的不是它的旅游

13、或跟物质有太多关系的东西而是知道那是自己民族幼年的一种经历,一种曾经的生存与心理的历史的时候,笔者想,那我们的民族就离真实、离充实很近了,因为至少那是我们的内心是平和的也是平衡的。那样一种从容欣赏自己周围的环境的状态,那种面对历史或文人留下的遗迹我们都能读懂并理解他们的思想,也能借由那些存在可以自由与之对话的无人干扰的情景,只可能存在一个内心宁静且平和的民族中。 总结:“五岳”一个在历史上不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的总称,在古代文学中,事实上更多是以个体的形象存在于其中,并表达着各自不同的内容与情怀,这里笔者抛弃它们具体的情感,而从中总结出它们所表现的共有的情感

14、内核,即它们从不同方面但又都殊途同归地表达着某个时代人类所特有的生存状态,精神与心理渴求,这也是“五岳”在文学中的最大价值,这也就决定了人们当时的审美趋向。也正是鉴于此,笔者所说的前人的“求安”心理要求,今人的某种程度上的“求富”心理取向,也才有了提出的合理性。这种特定的心理,不一定是一个时代的民族的全部心理,但它毕竟在某些方面上体现了民族心理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文学中的“五岳”做到了对人的关怀,真正体现了人道精神,让人们可以如此真切地了解自己民族的发展历史或是心理历程,也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在浮躁的物质世界中保存那个“渴望回归自然,回归宁静”的纯洁之心,也才能找到心灵

15、的净土。参考文献:【1】王运 李江海浅.谈五岳的文化整体性. 北京: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100871【2】何平立.中国封建皇帝封禅略论【J】.安徽史学,2005(1): 1723 【3】杨锐 赵智聪 邬东璠.作为整体的“中国五岳”之世界遗产价值.风景名胜区研究,2007【4】谢莉.衡山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5】(美)威廉.埃德加.盖洛.中国五岳【M】.彭萍 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6】韩理洲.华山志【M】.西安:三泰出版社,2005【7】魏建.中华名山之首泰山【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8】王复昆.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G】/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9】晁华山.世界遗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