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823623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 古代农业1.农业的起源(1)产生:从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2)存在地域差别:南稻北粟(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2.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耕作

2、技术的不断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经济重心南移: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3)农业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

3、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4)小农经济: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工具因素:铁器、牛耕的普及,灌溉工具的改进,是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政府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影响: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

4、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为增加收入,注重精耕细作;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发展。消极方面:由于规模小,条件简陋,加上封建剥削严重,农业始终维持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5)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统治中占据主导地位(二) 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

5、;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3.封建社会: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封建土地国有制: 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实施前提

6、: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土地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租佃制经营: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时期普及全国,占主导。 (三)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

7、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二、手工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1.冶金业(1)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商周时期是其繁荣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2)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到来):冶铁技术的进步:春秋:生铁、块炼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16世纪前领先世界)南北朝:灌钢法(古代最先进)。燃料: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炭(南宋末年开始,明代流行)。2.纺织业(1)丝织业:上古时代发明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后工艺发展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唐:缂丝技艺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棉纺织业:宋代:出现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

8、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陶瓷业(1)制陶:新石器时代出现,唐代的唐三彩享誉中外。(2)制瓷(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南北朝:白瓷唐:制瓷业成为独立工业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瓷器成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宋: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成为瓷都元:进入彩瓷生产期,以青花、釉里红为代表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二)手工业经营形态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2.地域分布广、

9、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产品远销欧亚非。 3.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4.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 5.随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三、古代商业与城市(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5.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条件: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密切了南北经济往来)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6.宋元:商业发展步入一

10、个新的高峰期(A表现: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集镇、夜市出现;更广泛流通纸币。)7.明清: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表现: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 形成许多区域性、行业性大商帮)(二)城市的发展1.严格限制阶段:(周秦至唐代)(1)时间: 有时间的控制(2)地点: 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设市;在城中有特定位置(3)管理: 受官府严格控制(4)城市职能:主要政治中心、军事重镇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1)时间: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草市)(2)地点:分散在城中,坊、市的界限不复

11、存在。(3)管理: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4)城市职能:经济职能加强3城市的类型(1)唐宋:沿海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原因:海上贸易兴盛)(2)明清:工商业市镇,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3)商品转运码头汉口(原因:一般是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三)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1.起源较早,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历史悠久,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的繁荣 4.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发展道路曲折5.是农耕经济有益补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资本主义萌芽1. 有利条件:发达的农业。

12、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2. 产生: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纺织业3.概况:(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出现劳动力市场。(2)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

13、较高。(3)苏州地方出现以丝织业的”机户”,雇佣机工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4.实质:他们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5. 特点:(1)微弱、稀疏;(2)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3)发展水平低;(4)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6.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1)政治方面:(2)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3)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4)外交方面: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14、(二)重农抑商政策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2.史实: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3.主要表现:商业垄断、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征收重税等。4.影响: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三)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

15、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3)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2、表现:(1)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乾隆时期仅开放广州一处,并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3、影响:一定程度延缓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中国古代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共同点:1.发生时间:西欧产生在1415世纪,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