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809115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2学习本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生字学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形似字注音要防止混淆)灶堂( ) 涿( )州 疙( )瘩 阖( )家 赢( )得糁( ) 簸箕( ) 腌渍( ) 吆喝( ) 抠( )下门槛( ) 叮嘱( ) 红火( ) 疙瘩( ) 中( )彩豆馅( ) 鬼祟( ) 打更( ) 腊( )月 栗( )子麻麻( )亮 秫秸( ) 穿

2、梭( ) 骚( )扰 生疮( )糖粘( )儿 父( )老 捅( )进 大吃大嚼( ) 2.辨别字形组词。薯( ) 磕( ) 祟( )(1) (2) (3)暑( ) 嗑( ) 崇( )栗( ) 馅( ) 骚( )(4) (5) (6)粟( ) 陷( ) 搔( )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_( ) _( )盛粘_( ) _( )4用下列词语造句。(成语要注意积累并学会运用)(1)赏心悦目:_(2)此起彼伏: _(3)五颜六色: 5分出课文第四段的层次,写出每个层次的主题词。6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本文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从这两个方面品读、鉴读课文,在

3、书上写好相关批注。【阅读指导】1整体感知。读一读:要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2自主思考。划一划: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说一说:分别加以概括(如:吃腊八粥)。3品读质疑。品一品:对文中语言具有特色之处加以品味。问一问:对文中不够理解之处加以提问。4拓展提高。查一查:对作品和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查询。研一研:对文章的值得探究处加以印证。【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营造春节的气氛:幻灯打出春节的图片,衬以喜庆,欢快的背景,播放春节特有的音乐,如贺岁歌,伴有阵阵的鞭炮声,让学生一踏进教室就如走进了“新春”。)一、新课导入春节又叫“过年”。下面请同学听老师讲一个“年”的神话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叫“

4、年”的怪兽,头长尖角,非常凶猛。“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闯到村里,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又到了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当“年”兽闯进村里准备肆虐的时候,老人身穿红袍,在院子里燃放爆竹。“年”兽一看到红袍,一听到轰的爆竹声,吓得仓惶而逃。后来,每到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样的风俗越传越广就形成了我国民间最传统的节日:过年。今天就让我们怀着过年的喜庆,带着笑容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二、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深

5、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的主要作品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瓜棚豆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

6、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三、了解背景题目理解:此文是作者在60岁本命年的时候写下的。在这个年龄回想过去,能深刻留在记忆中的,一定是最美好的。60年的生活中,沉淀最深的就是那浓浓的乡情与乡俗。而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儿时的记忆是如此的清晰,就像是昨天才经历过似的。所以,以此为题,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些记忆的珍视。刘绍棠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乡土题材,地方特色。四、交流反馈1交流预习情况。2初步梳理课文(1)谁能告诉我“本命年”是什么意思?明确: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2)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12岁)第二、三

7、、四、五(24、36、48、60)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多大年龄?(60)你怎么知道的?(最后一段,点题:本命之年忆往事。)(齐读第5段。)(3)作者60岁,恰逢他的本命年,他回忆起什么往事?明确:过春节。(4)我们先来看看最后一段,作者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你怎么来理解这句话?明确:昔日大年,含义丰厚,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回顾起来,似乎老成、世故不见了,身心轻松了,童心复萌了,自然就有了返老还童之感。归纳:第三部分(第5段),点题,本命之年忆往事。文章结尾,余味不尽。(5)春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吗?(不是)你怎么知道的?明

8、确:不是。在第1段中。(齐读第1段 ,提示:“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衬托)(6)提问:全文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明确: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华夏文明扑面而来,下面被衬托的春节也就不能不更加引人注目了。归纳:第一部分(第1段),春节,最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环节解析:先从课文两头切入,以此来突破对课文的理解。3学习第2段至第4段。(教师范读第2、3段。)(1)从第3段中找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四个词语程度逐渐加深,升级,用来表现作者对过

9、年的感受最恰当不过。)补充:腊月:农历十二月。发烧:指非常迷恋专注、狂热爱好。(放声朗读第四段,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2)先分层,再提炼小标题(主题词可为名词短语或动词短语。)明确:第4段可以分为十个层次。第一层,炒年货(从“腊月初一晚上”至“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第二层,吃腊八粥(从“化食汤清净了胃口”至“不愿放下筷子” )。第三层,买糖果(从“喝过腊八粥”至“自卖自夸”)。第四层,挑绒花(从“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至“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第五层,杀牲禽(从“村南村北”至“就要被开刀问斩” )。第六层,备食物(从“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

10、糕”至“说闲话儿” )。第七层,送灶神(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至“下界才能保平安” )。第八层,换门神(从“灶王爷走了”至“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第九层,除夕夜(从“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至“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第十层,拜新年(从“天麻麻亮”至“我又长了一岁” )。归纳:第二部分(第24段),火热的春节景象。明确过大年的场景: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杀牲畜。 6备食物。 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守岁。10拜新年。4进一步梳理课文。(1)第三与第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概括介绍和具体描写。(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时间顺序。五、作业1抄写生字

11、。2对本文语言上有特色的语句加以圈点并加上批注。3搜集有关于春节的诗词,对联、成语、俗语等。 第二课时一、探究思考刘老家乡的过年是如此热闹、隆重,使我们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置身于京郊运河当年过年的场景之中,感受到那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课文。1赏析过年十件事的描写。问题预设炒年货:“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炒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儿在铁锅里的毕剥毕剥响,可谓情景交融,同时也表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寄寓着乡亲父老的许多理想;“我”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表现了

12、“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吃腊八粥:“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过渡十分自然。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味、香”,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买糖果:“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过年的气氛在逐渐“增温”。卖糖果的花样繁多,各具特色。卖糖葫芦的小贩,以“彩”促销,不由得你不去买。卖枣儿的小贩,把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真能引得小孩直流口水。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市,热闹非凡。挑绒花:“还有

13、”,承上启下。“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表明绒花十分吸引人。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那是怕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特色鲜明。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位著名作家观察人物细致入微,描写人物细腻生动。宰牲禽: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总之,读起来很有情味。备食物:“家家都忙着”,“穷门小户也要”可见无一例外,糕点只有好差之分,不存在有无问题。“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窗沿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都用起来了。妇女们“忙”,男人们“闲”,大概是由于传统的社会分工,烧煮之类全交给女性了。送灶王爷:先明确交代时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表明非在这个时候不可。作者突出“送灶王爷上天”之事中“最好玩的”一件事来写:“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而又可笑。换门神:“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把上下文关联得很紧;写旧习俗用了“换岗”一词,这又是一处幽默。如同上面写送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除夕守岁:此时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