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澄明万古同.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752974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性澄明万古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本性澄明万古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本性澄明万古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本性澄明万古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本性澄明万古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性澄明万古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性澄明万古同.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 宋释智圆1本性澄明2万古3同,滔滔4润物信5无穷。百川奔注归沧海6,五服7安居8赖9禹功10。动带晚风冲岛屿11,静涵秋色混虚空12。浮舟13葬骨14成何事,范蠡知机15伍相16忠。【注解】1、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一说姓陈,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为友(咸淳临安志卷七)。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谥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

2、本传世,惟见续藏经。智圆学富五车、见识过人在宋代思想史、佛教史和文学史上均有一定的成就,后人对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北宋晁说之有云:“往年孤山智圆凛然有名当世,自成一家之学,而读书甚博,性晓文章经纬”。钱穆认为:“唐李翱以来,宋人尊中庸,似无先于智圆者。”智圆的诗有百余首,多为山水诗,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写隐居西湖时西湖及孤山的美景;另一类是写游历中所遇到的山水风景。智圆山水诗总的艺术特点是:描写细致,状景真切,语言凝练精致,体现了平淡幽远的艺术风格,传达出了诗人追求静穆幽寂的佛禅境界。【说明】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

3、的选择。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所谓“处士”的意义,就是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这在唐代的习惯上,称为“高士”,再早一点,便叫“隐士”,都是同一涵义的名称。受具:受持具足戒。具足戒工,梵语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盘之义。也称近圆戒,出家者只有受过此戒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按照中国唐以后最盛行的四分律,比丘戒有256条,比丘尼戒有348条。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与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2、澄明:澄,水清澈不流动;澄明,形容水明净、清澈。3、万古: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4、滔滔:(1)水流貌,

4、形容水势盛大。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小雅四月:“滔滔江汉。” (2)形容时间的流失,或历时楚辞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 (3)形容多,连续不断。 如:滔滔不绝。 (4)犹“陶陶”,指和暖貌。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王逸注:“滔滔,盛阳貌也。史记作陶陶。”在此句里,滔滔,水势盛大意。5、信:副词,确实,的确。6、百川奔注归沧海:百川,江河湖泽的总称,出自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沧海,(1)指大海。法言吾子:“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东 临碣石,以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2)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初学记卷六:“东海之别有渤

5、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3)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岛名。十洲记:“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四面绕岛,各广五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沧海。”沧海,在此句(1)、(2)意均可。此句化用“百川归海”,谓众水最后都流入大海。文选左思:“百川派别,归海而会。”李周翰注:“江海下,故百川归会之。”比喻众望所归。蔡邕郭泰碑:“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7、五服:(1)古代统治阶级的五等服式,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2)古代王畿外围的地方以五百里为率,视距离远近分为五等,叫“五服”。 (3)旧时的丧服制度,

6、以亲疏为差等,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名称,统称“五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在这里应为(2),以地制借指不同地方的百姓,即天下黎民。8、安居:佛教名词。 梵语Varsika的意译,原意为“雨期”。印度古代婆罗门有雨期禁足的旧习。佛教也沿用。按律制,比丘须在夏季(雨季)三个月安居一处,静心修道,故名。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解释安居之字义,即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9、赖:依赖;倚靠。10、禹功:夏禹治水的功绩。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

7、,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据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的十三年里,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担任部落联盟领袖。11、岛屿:海洋、湖泊、江河中的陆地。12、虚空:(1)空虚。汉书匈奴传下:“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吏士罢弊,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2)天空;空中。晋书天文志上:“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3)犹荒野。空旷无人之处。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迳,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王先谦集解:“ 司马 云:故坏冢处为空虚也。案,谓墟旁有空处也,故下云位其空。”此句为(

8、2)意,天空。13、浮舟:用范蠡浮舟的典故。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及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春秋时楚国宛人,字少伯,与文种共辅越王勾践,发愤图强,终灭吴国,是勾践成其霸业。范蠡知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但难与共安乐,遂激流勇退,辞印而去。范蠡浮舟出海,自名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后改迁陶地,经商致富而甲天下,世称陶朱公。14、葬骨:用伍子胥被抛尸葬骨于江河的典故。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楚国人,名员,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为报仇投奔吴国,被吴王阖庐所用,后因直谏被吴王夫差所逼自尽。伍子胥死前曾对舍人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吴王夫差因

9、此大怒,命人“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15、范蠡知机:范蠡,见注解13。知机,意为范蠡知道功成身退。后人以“范蠡”喻称知人达世,功臣退隐之名臣,故以成典。16、伍相:即伍子胥,见注解14。【意译】水的本质特性是明净、清澈,万年如一。浩大的水势滋润了世间万物实在没有穷尽呀!众多的河流最后都汇入了大海。天下黎明能够安居乐业的生活,全依赖了大禹治水的功绩。晚风吹起带动了水,冲向水中的陆地,秋色侵染在水里与天地混同。范蠡浮舟功成身退,伍相忠心也只是落得个葬骨江河,水载舟葬骨到底成就了什么呢?【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的七言律诗,在诗的首句诗人就抓住了所咏之物水的本质特点:澄明、润物,而且这两个特

10、点是“万古同”、“信无穷”的。咏物诗在写作技法上多用侧面烘托,但此诗直接表达,更能直抒胸臆,体现诗人的情感色彩,也为本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对所咏之物水的赞美。颔联,诗人前一句用典,后一句用事。较之前一句诗人的眼光由水的自然属性转到了水的非自然属性(因为我觉得这句虽然写到了人类治水并得惠于水,这和人类有关联,但还不能说成是水的社会属性。尽管和自然属性相对的是社会属性,但这里我还是用了非自然属性。),由水的清、静(无声之意,非静止之意)转写水的流动,首颔两联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虽不明显不强烈,但于细柔之处,写出了水总的特点:明静、润物不假,但也有动若雷霆、吞噬一切(大禹因此治之)之势。颈联描绘了一幅

11、旷远朦胧的画面:风起水动水打岸,水染秋色天地一色。如果画面只是这样的话,就只能以气魄雄浑来形容了,但诗句中一个“晚”字又为这样一个画面蒙上了一层薄纱,使整个画面由刚硬雄魄变得柔和朦胧。另外颈联是一个主宾倒装句。原意为:晚风动带(水)/(水)冲岛屿,秋色静涵(水)/混虚空。对于倒装这一修辞明人李东阳云:“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劲健。”(麓唐诗话)大意是说,在诗中将固定词汇或文句的次第颠倒,往往能增加笔力,强化声势。另外,清人洪亮吉也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然而,此法常有副作用,无非在炼字炼意下功夫,则容易弄巧成拙,给读者以在文字上弄花巧,内容却乏味的效果实属文字游戏。最著名的倒装句

12、要数杜甫秋兴八首之一里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的诗句了。尾联诗人用典兴历史之叹:以水之于范蠡而浮舟,之于伍相则葬骨的不同功用而发出感慨。是浮舟还是葬骨,水并没有成就什么事即水并没有起什么作用,起作用的是人而已范蠡知道隐身而退才得以泛舟于水,而伍相只一味忠心却葬身于水,这一切取决于他们自身。整首诗虽有多处用典,并且在句式上用了倒装,但是此诗并不艰涩,却恰如一湾清渠,天然明澈。注:水的颈联“动带晚风冲岛屿”一句在全宋诗卷三释智圆卷第1569页为“动带晚风行岛屿”。另附:这份作业中我还有些疑问希望老师在空闲时能够解答。1、 滔滔:这个词有四种意思,我在注解中已经列出,并提到说在此诗中应

13、为水势盛大之意。但是又觉得解释成历时之长也是可以的。因为解释成水从古至今的滋润万物没有穷尽,这样是可以解释的通的,况且“滔滔”解释成时间长久之意恰恰还与前一句里的“万古同”暗合。2、 五服:我在注解中认为取(2)意,并用借代修辞,以地制借指不同地方的百姓,即天下黎民。可我有个同学解释说(3)更贴切,由穿不同丧服人引申为穿不同衣服的人,即不同等级和地位的人,也就是天下所有的人。以上两个词有不同的解释,究竟哪一个更加贴切合理,王老师请指点一下。3、 浮舟葬骨成何事,范蠡知机伍相忠:这一句是诗人的感叹,诗人究竟叹的是怎样的情感,我很模糊,很不确定,也请老师能具体解答一下。谢谢,谢谢! ( 我的邮箱:) 08级汉语言一班 刘洁 080161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