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63923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每题3分,共15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人遗赵王书遗:送。B恐惧殊甚 殊:特殊,特别。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谁,哪一个。D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笨,拙劣。解析B项,殊:很,极。程度副词。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引车避匿C.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且相如素贱人,吾羞D.而君幸于赵王大王亦幸赦臣解析C项“且”,连词,况且。A项“因”,介词,趁机;介词,通过,经由。B项“引”,动词,延请;动词,掉转。D项“

2、幸”,宠幸;副词,幸而。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C召有司案图D拜送书于庭解析A项,“质”同“锧”;C项,“案”同“按”;D项,“庭”同“廷”。答案B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明年,复攻赵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解析D项“恐惧”,古今义都是“害怕”。A项“指示”,古义,用手指给某人看;今义,是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或: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B项“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

3、系的成员。C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答案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舍相如广成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廷叱之秦王恐其破璧庸人尚羞之宁许以负秦曲A/ B/C/ D/解析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答案A二、课内精读(13分)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9题。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

4、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廉君宣恶言肃宣权旨B.臣等不肖,请辞去近者奉辞伐罪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也D.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相如顾召赵御史解析C

5、项,驽,愚笨,拙劣。A项,扬言;传达。B项,辞别;言辞,这里指皇帝的旨意。D项,只是,只不过;回头。答案C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A相如每朝时 B大王必欲急臣C而相如廷叱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B项形容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答案D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C宣言曰 宣言:扬言。D相如引车避匿 引:掉转。解析B项中“顾”应解释为“但是,只是”。答案B9将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

6、者,徒慕君之高义也。(2分)译文:_(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分)译文:_答案(1)我们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2)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三、课外拓展(17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题。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

7、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10

8、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皆称之称:称赞。B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使:派。C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绐:哄骗,欺骗。D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明:明白。解析D项,明:表明。答案D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之二虫又何知B诈赵而胁其璧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C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解析C项,以,介词,因为。答案C12下列各句不属于论述作者不相信“蔺相如完璧归赵”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B夫

9、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C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D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解析C项是作者为蔺相如设定的分析道理的话,不是作者要直接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答案C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3分)译文:_(2)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3分)译文:_(3)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2分)译文:_答案(1)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2)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3)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10、参考译文】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地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正确的。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呢?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理亏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

11、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吗?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假使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像丢弃小草一样。(假如)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就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像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过

12、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道理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不想和赵国绝交。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去攻打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之所以能够保全了和氏璧,这是上天有意成全的缘故啊!四、语言运用(15分)14在下面句子后的横线上续写完整的两个分句,结构要和画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能与之衔接。(4分)史记是一座人物画廊,司马迁像一个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像_又像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