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的思考.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61005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模式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模式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模式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模式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模式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模式的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 认清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教师从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形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一学生从不说二的机械式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传授新知-复习巩固-课后作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培养出吸收、储存旧知的知识型的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相悖。我们过去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弊端,表现在:第一 忽视以人为本。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第二 教学模式呆板,教学行为强迫性特点

2、突出。教师的讲授着重于习题的解决,注重考试的难易程度,追求的是高分,而忽视了过程和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不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是题海战术。学生往往迫于外部压力而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中的情感和学习活动内在发展,从而形成师生间演绎出一幕幕“你教、我学”“你不教、我不学”、“不想学偏要我学”“学不会就惩罚”等强制关系,使得学生内心对学习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同时也出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累的现象。第三 教学内容片面,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用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考,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僵化,使学生成为没有思维的读书机器或被迫辍学,教学内容连同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企业式的

3、“批量生产”,因为教学始终按等量同速度同方式进行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速度、认知能力、认知方法等的差异,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达不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二、我觉得要实行新课程我们历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教学理念:第一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还课堂于学生,巧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关于历史教学目标的规定,教学大纲一般这样写到:“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这里面的行为主体就是教师,是教师“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而课程标准的目标表述则是这样的:“通

4、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里面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学生“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的变化反映了课程标准抛弃了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陈旧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课程的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出发来确立课程目标。第二目标意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进行安排, 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实际的选择和妥当的使用。如:关于“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目标,可以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1)掌握夏商王位世袭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2)掌握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被封的诸侯与

5、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分封制产生的影响和兴衰;(3)掌握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对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理解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同一历史阶段相关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与图表,加深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用典故,强化对这一阶段制度特点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并进一步认识本阶段的制度对我们社会的深远影响。第三方式意识:要选择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想学,会学,在乐学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历史课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比如:秦统一天下的活动课,分七组扮演七国的君臣,这样创设情景,可以引导学生神入历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体会历史人物的心境,这还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表现出高昂的积极性。第四 成长意识:教师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对自身的学养提高也要高度重视。不光要琢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还要努力探索课改的方法,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向专家型学者发展。如刘强老师的把他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与新课标结合起来,总结出历史教学的:“了解理解见解“ “三部曲教学”模式,对我们这些历史教师有很强的示范指导意义。我们也要以新课标为依据,积极探索课改经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并进行理论升华,以期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