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论功定酬”的薪酬原则.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591446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薪酬】“论功定酬”的薪酬原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薪酬】“论功定酬”的薪酬原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薪酬】“论功定酬”的薪酬原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薪酬】“论功定酬”的薪酬原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薪酬】“论功定酬”的薪酬原则.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说起“论功定酬”,可能许多企业家认为,这无非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可是,对于不同的企业,如何运用这个薪金原则,还真值得好好研究。 “论功定酬”的薪酬原则【关键词】论功定酬 绩效考核 大中企业摩托罗拉在制定“论功定酬”的薪金原则时,确定了一个公正的评估体系。按照这个评估体系,摩托罗拉对员工进行了公平、公开、公正的绩效考核。对于直接从事生产的员工,直属主管每月统计其产量、质量、效率与出勤情况并进行打分。根据最终的打分情况,公司就可以确定加薪与否和加薪幅度。对于非生产性员工,则根据他们完成半年工作计划的程度来确定绩效分。这种绩效评核制度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报酬分配的公平竞争原则。在摩托罗

2、拉,员工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业绩水平而获得加薪机会。摩托罗拉虽然将员工的薪水与职位挂钩,但更看重工作业绩。公司还从国外招聘一些具备特殊才能的人,并将其薪水跟国际市场挂钩。2000年之前,摩托罗拉的薪水由基本工资与年终奖金组成。在实践中,摩托罗拉认识到固定工资也有利有弊。2000年,摩托罗拉的工资结构有所变化。主要变化是增加了一些可变动的工资,并将以前每年一次的奖金改为每季度发放。如果某地员工对薪酬制度不满,可以直接向人力资源部提出来。人力资源部会立即进行市场调查,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相应调整。在摩托罗拉,新员工的学历差别会在工资中明显表现出来。但工作一段时间后,本科生的工资完全有可能比研究生高。对

3、于那些具备非凡创造力的人才,摩托罗拉往往会破格调级。格力公司的工资制度与众不同,但同样体现了论功定酬的原则。在格力公司,一线工人收入高于普通白领。这还不算,每年还要请全厂的工人与职员外出旅游。格力公司认为,蓝领工人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人物。基于这种认识,格力公司特别注重增强蓝领工人的荣誉感。每年来到格力的大学生必须在车间装配线上工作三个月干活,这就使得他们对蓝领工人的实际工作状况有一个切身的体会。联想提倡“以业绩为导向”,这其实也是注重业绩的一种薪酬制度。联想公司不重学历重能力,不重资历重业绩。联想的组织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公司层;部门层;经理层;员工层。联想大的事业部有300多员工,其薪酬制度就是

4、按照个人对企业的贡献来决定。经理所承担的责、权、利与普通员工相比有极大差异,收入高些也是理所当然的。联想的干部比例比较适中:在1万多公司员工中,中级以上管理人员有200多人。单纯就规模而言,联想的每一个事业部都相当于一个中型IT企业。从薪酬结构上看,经理层跟员工层的固定工资的差异并不巨大。联想员工的收入是这样分配的:固定工资;绩效浮动;年底分红;骨干员工拥有的股票期权。经理层的收入高于普通员工,而员工的收入是跟效绩直接挂钩的。在联想,技术骨干的待遇与相应的管理者的收入没有差别。联想未来的能力评价体系必须具备这样一个特点:可使各级管理层知道每个员工的能力如何、其社会竞争力处于什么水平、是否达到人

5、岗匹配、怎样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项工作可以达到三个目的:公司清楚员工的能力水平;主管清楚手下人员的能力水平;员工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这就真正做到人尽其用,避免人才浪费。为突出业绩导向效果,联想在业绩考核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员工在考核后进入最后一个层次,就进入了末位淘汰区。所以,不论哪一层次的人都有压力。中层管理人员如果在考核时排在最后,就会成为不合格员工。论功定酬不仅是多劳多得分配原则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且充分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对于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事实上,“论功定酬”是一种基于岗位胜任素质的绩效薪酬模式,员工的工资很大程度上是和业绩表现结合在一起

6、的。在案例中,各大企业的薪酬模式有着“论功定酬”的共性,但又各有偏重。摩托罗拉更注重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估体系,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格力公司更注重核心员工(即蓝领工人)创造的价值,为最重要的部门提供最具竞争力的报酬。而联想则更加具体,它直接“以业绩为导向”,实行“末位淘汰制”,这就强调了个人对企业的贡献,要求员工具有极高的岗位胜任能力。很显然,“以功定酬”已经成为诸多企业采取的薪酬模式,因为一方面它能够反映出员工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对员工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但是,企业的考虑远远不应只停留于此。比如,并非所有员工都能取得高绩效,企业是否考虑过如何应对这种薪酬模式带来的负面情绪?由于职能部门的贡献很难被直观量化,企业要制定怎样的指标来评估他们的绩效?此外,由于绩效薪酬的实施必须得到企业和员工的双方面认可,那如何才能制定合理的评判标准呢?因此,企业自身必须更多地分析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战略发展方向,制定专业的薪酬模式,而不是盲目跟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