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两汉经济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两汉经济的发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案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2、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预习环节】轻松启航自学梳理1.( )时期,(
2、)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经过治理,有( )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东汉( )时令水利专家( )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 )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2. 农具: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 ),提高了耕作效率,比欧洲早了()多年。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 ),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的耕作方法。农作物种植:北方:( ),南方:( ),黄河中下游地区:( )。3.汉代的丝织业,已经使用( ),而且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织品精美。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受到国内外喜欢。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南阳太守( )
3、发明了(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炼质量。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 )多年。汉代的( )数量大为增加,( )兵器已逐渐取代青铜兵器。从汉代( )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看,都是用( )制成的。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是( )发明的。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 )和(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实现了( )上的大一统。西汉都城( )和东汉都城( ),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商场上的商品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车马行人熙熙攘攘。激活思维探究讨论1、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利用水力鼓风的水排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优点
4、呢?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较大,大大提高了炉温,提高了冶炼质量。 2、面对商业的繁荣,汉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3、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为西汉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从政治、思想、经济三方面回答)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4. 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1)、两汉初期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2)、
5、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稳定,民族融合,促进经济的繁荣5.思考文中动脑筋题。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首歌谣反映了汉朝哪位皇帝对水利的重视?这位皇帝在位时是如何治理黄河的?汉朝还有哪位皇帝重视治理黄河?【反馈交流】(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
6、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阅读727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二)分组交流 (三)释疑解惑(四)总结: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出现了经济的繁荣。【学(教)后记】:附:课本72页上动脑筋答案: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天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75页动脑筋:这些规定有些对,有些不对。如春夏不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等,都有利于环境保护;而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就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75页看图分析:汉朝实行抑商政策,所以长安的东、西两市不设在城中心,而设在西北角,并用墙围起来,以便于官府的控制和管理。76页找一找:犁壁、耧车、水排等。76页议一议: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和日本的交往已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