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练习课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9579130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边形练习课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边形练习课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边形练习课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边形练习课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边形练习课教学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边形练习课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边形练习课教学案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边形的习题课教学案例题1 (例题)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题2 如右图所示,ABC中,中线BE、CF交于O, G、H分别是BO、CO的中点。(1) 求证:FGEH; (2) 求证:OF=CH.题3 (拓展练习)当原四边形具有什么条件时,其中点四边形为矩形、菱形、正方形?题4 (课外作业)如右图所示,DE是ABC的中位线,AF是边BC上的中线,DE、AF相交于点O.(1)求证:AF与DE互相平分;(2)当ABC具有什么条件时,AF = DE。(3)当ABC具有什么条件时,AFDE。让学生思考第一题(例题)。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观察后,进入证明教学。师

2、:如图,由条件E、F、G、H是各边的中点,可联想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以连接BD,可得EH、FG都平行且等于BD,所以EH平行且等于FG,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下面,请同学们写出证明过程。只经过五六分钟,证明过程的教学就“顺利”完成了,学生也觉得不难。但让学生做题2,只有几个学生会做。题3对学生的困难更大,有的模仿例题,画图观察,但却得不到矩形等特殊的四边形;有的先画矩形,但矩形的顶点却不是原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分析案例:本课习题,涵盖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等数学知识。运用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画图(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活动,研究数学;(2)沟通条件与结论的

3、联系,实现转化,添加辅助线;(3)由于习题具备了一定的开放性、解法的多样性,因此思维也要具有一定的深广度。为什么学生仍然不会解题呢?学生基础较差是一个原因,在教学上有没有原因?我个人感觉,主要存在这样三个问题:(1)我把证明思路都说了出来,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剥夺了学生思维空间;(2)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没有揭示数学的本质。出现讲了这道题会做,换一道题不会做的状况;(3)题3是动态的条件开放题,相对于题1是逆向思维,思维要求高,学生难把握,教师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点拨。修正:根据上述分析,题1的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首先,对于开始例题证明的教学,提出“序列化”思考题:(1)平行四边形有哪

4、些判定方法?(2)本题能否直接证明EFFG , EH=FG? 在不能直接证明的情况下,通常考虑间接证明,即借助第三条线段分别把EH和FG的位置关系(平行)和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分析一下,那条线段具有这样的作用?(3)由E、F、G、H是各边的中点,你能联想到什么数学知识?(4)图中有没有现成的三角形及其中位线?如何构造?设计意图:上述问题(1)激活知识;问题(2)暗示辅助线添加的必要性,渗透间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问题(3)、(4)引导学生发现辅助线的具体做法。其次,证明完成后,可引导归纳:我们把四边形ABCD称为原四边形,四边形EFGH称为中点四边形,得到结论: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辅助线沟通了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实现了转化。原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沟通了中点四边形一组对边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这种沟通来源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又是以中点四边形的边为中位线的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由此可感受到,起到这种沟通作用的往往是图形中的公共元素,因此,在证明中一定要关注这种公共元素。然后,增设“过渡题”:原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其中点四边形为矩形?教师可点拨思考: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结合本题特点,你选择哪种方法?考虑一个直角,即中点四边形一组邻边的位置关系。一组邻边位置和数量关系的变化,原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也随之变化。根据修正后的教学设计换个班重上这节课,这是效果明显,大部分

6、学生获得了解题的成功,几个题都出现了不同的证法。启示:习题课教学,例题教学是关键。例题与习题的关系是纲目关系,纲举则目张。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揭示数学思想,归纳解题方法策略。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激活、检索与题相关的数学知识。知识的激活、检索缘于题目信息,如由条件联想知识,由结论联系知识。知识的激活和检索标志着思维开始运作;(2)在思维的障碍处启迪思维。思维源于问题,数学思维是隐性的心理活动,教师要设法采取一定的形式,凸显思维过程,如:设计相关的思考问题,分解题设障碍,启迪学生有效思维。(3)及时归纳思想方法与解题策略。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数学习题教学,意义不在习题本身,数

7、学思想方法、策略才是数学本质,习题仅是学习方法策略的载体,因此,方法策略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题1的归纳总结使题2迎刃而解,题2是将题1的凸四边形ABCD变为凹四边形ABOC,两题的实质是一样的。学生在解题3时,试图模仿题1,这是解题策略问题。题1条件确定,可以通过画图、观察发现,题3必须通过推理发现后才可画出图形。关于课堂提问,我感觉要注意以下问题:(1)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提问内容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富有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2)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是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3)提问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注意提问的角度转换,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快乐,使“冰冷的,无言的”数学知识通过“过程”变成“火热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