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理解生本把控操作追求实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556326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观念理解生本把控操作追求实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转变观念理解生本把控操作追求实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转变观念理解生本把控操作追求实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转变观念理解生本把控操作追求实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转变观念理解生本把控操作追求实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变观念理解生本把控操作追求实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观念理解生本把控操作追求实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转变观念 理解生本 把控操作 追求实效生本教育就是把教育教学的中心放在学生身上。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称之为师本或书本或考本,也就是围绕着教师转,围绕着书本转,围绕着考试转。我们做生本就是围绕着学生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中心的确立非常重要,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就是说,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结果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较强的国家,人民富裕了,国家强大了。理解生本一定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我们认为在操作层面上,可以重点抓四部分:前置作业、小组建设、激

2、励评价机制、学科团队建设。这四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前置作业是核心,是内在的本质的关键东西。因为如果前置作业学生能学,能进得去,能有收获,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会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地努力学习。其他三部分是外在的保障,支撑内在的前置作业的落实。小组建设是组织保障,激励评价是使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学科团队是组织内部的骨干、领军人物,是教师的有力帮手,是教师可以充分依靠的力量。所以说,它们是有机的整体,只有每一部分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本,也要明确推进生本的路径和发展方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要经历初级阶段、中级阶段

3、、高级阶段。推进生本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教师自己做,建立组织,培养团队。 (慢)中级阶段:逐步交给学生做,教师指导、培养、帮扶、把控。(持平)高级阶段:学生自己做,教师把控全局,高效自动运行。 (超越 ) 学生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确定是教学环节中的第一步,如果它确定得不准,后面所有的努力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所以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是重中之重。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处于掌控地位,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完全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安排的内容在学生看来都是应该学习的内容,学不会,学不好,学生自己会认为自己笨,自己的基础差,自己不努力,学生是不会责怪

4、教师的。教师是依据什么来安排学习内容的呢?他们是依据统编教材的内容。那么,教材是如何编排的呢?总的来说,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社会对人的知识方面需要来编排的。学习了一年级的内容,到了二年级,就学二年级的内容,以此类推。也就是说,高一年级的内容是学生前面九年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内容全学会了、全学懂了才应该学习的内容,才可能学会、学懂的内容。而现实中的高一学生中只有最好的学生,前面的内容全学会了,其余的学生,有的学会了80%,有的学会了60%,有的学会了只有20-30%。然而,进入高一之后,不论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材、学习同样的内容、学到同样的难度、安排同样的时间进度,这样做会出现什么

5、样的结果呢?最好的学生可以跟着学,而且可以学会、学好,而其他层次的学生在这样的安排下,学起来就困难、就费劲,因为前面的内容他们没有学好、没有全部学会。这样以来,只能是差距越来越大。学生学不会、学不动,学生还会努力学吗?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放弃,学生放弃也是不得已,也是教师逼出来的。因为教师长期让学生做他们做不了的事。就教师而言,他们会说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我能怎么办?教材这样安排,教师就这样教,学生就跟着学,大家都觉得天经地义,也觉得很正常。最后,学生成绩不好,没有人责怪教材,没有人责怪教师的教,学生本人(包括家长)都会责怪自己笨、自己不努力。正是因为这样的状况,教师推卸了自己的责任。教材是固定

6、的,学生是客观的、不同的、变化的,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应当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呢?说白了,教师应当把不同的客观的学生和固定的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即需要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需要了解掌握你的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因为无论什么内容都是学生这个“人”来学的。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的做法是把教材内容固定下来,无论哪类学生,教材内容必须学、而且是全学,无论学生的基础能否与其对接上,也就是说,能学不能学都必须学,而且要求学生要学到考试要求的程度,甚至高考的程度。大家想一想这现实吗?这能实现吗?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实现不了。在这个过程之中,推进非常困难,考试的结果也不

7、理想。那么教师怎么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呢?教师只好自己在讲台上硬讲、硬灌,强行推进。也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到了一个学期结束,一本书的内容全部讲完了,从而实现了形式上学完了,教师就认为自己完成任务了,至于学生有没有学会、学懂、学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不是我教师的问题。这里最要害的地方就是教师不顾学生实际、超越学生实际,教师只顾教材、只顾自己。教师的做法实质上体现了书本内容第一、进度第一、自我第一的思想,学生只能处于屈从的地位。传统做法是把内容固定死,强行拉拽学生来学,这也就是说,教师是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附庸和从属,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主动权、自主权,学生能不能学,都要接受教师强加给他

8、们的学习内容。我认为这样做就是把教学中的核心确立偏了,这是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为本。要想我们的教学能有成效,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作为我们教学安排设计的依据,因为这是客观的事实,这是实际的现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够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要进行筛选,选择教材中学生实际水平能力能够学会的内容,同时也要确定学生能够学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取舍,舍掉那些你的学生学不了的、学不会的内容(暂时)。同时,为了学会这部分内容,还要补充学习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前面所学到的内

9、容,因为前面涉及的内容学生没有学会,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可能学会。学生是客观的,学生是自然体,我们只有顺应了学生这个客观的自然体、尊重了学生这个客观自然体,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违背自然,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我们的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状况,让学生学习全部内容,而且要学到考试要求的程度,这样必然会出现学生学不会、拿不下,学生没有收获、没有进步,这样怎么还能谈得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呢?让学生每天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真正追求的目标。否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所有付出和努力都是徒劳的,都是无效的,也都是虚假的。学生学不进去,学生没有收获,考试怎么可能得分,教师片面追求分数的愿望也不

10、可能实现。所以中心确立偏了,教学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收获、没有进步,怎么能谈得上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就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有部分学生会厌学,以至于放弃学习。因此中心的确立与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生本教育-实事求是就是生本教育。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即使是学生能学会的教学内容,教师直接从书本层面去讲,也非常有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接不上。这是因为书本起点层次高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同时,还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考虑如何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对接,而是考虑与最终的考试对接,这样

11、就又拔高了一层,所以导致许多学生学不会。再有就是书本内容本身就高于学生实际水平能力状况,许多内容不能与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情感、已有知识、实际生活,人生经历等等直接相连接,学生直接学习书本内容,没有感觉,产生不了任何感悟,自身已有的东西与所学内容没有任何关联,在这样情况下,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知识完全是一种理论,架在空中,够不着,摸不到。还有就是教师直接从书本层面去讲解,没有把学习内容转化、变通,没有降低学习的起点,没有从思想发生处、知识生成处、情感蕴含处、生活链接处着手,没有很好地为学生的理解接受做好铺垫,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努力地讲解,然而学生听完,还是稀里糊涂。学习内容在学生学习

12、之初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的是如何能让学生理解接受,而不是与最终的考试对接(先学会,逐步向考试层次发展,一点一点提升,一点一点靠近,任何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确立的教学重点、难点都是所谓的考点,我们的教师都被这些考点禁锢住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只顾考点,不顾学生,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这就是说,我们把我们的主要时间精力都花费在了这些重点和难点上面了,这些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状况差距更大,这就必然导致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状况更加对接不上,学生学不会、够不着,考试怎么可能得分。再有就是,这些所谓的学习要点并非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起来又如此费劲,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

13、到枯燥无味,对学习没有了情趣,逐渐地就会放弃学习。所以说,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极其重要,它的真正含义是选择学生能学会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状况对接上、对接好,一定要让学生能进入、能接受、能产生感觉,说白了,教学一定要接学生这个地气,不要悬在空中、飘在云里。总之,生本教育实质上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一切为学生的好学着想、设计、安排、服务。(传统教学模式直接对接考试,不对接学生。考试和学生两者之间只能对接一个,对接了考试,就对接不了学生,反之,同样。生本教育模式直接对接学生,进入之后,逐步向考试方向发展)我们的教师吃惯了现成的东西。教材、教参、练习题、答案、考试等等都是现成的

14、。做生本没有现成的,我们教师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所以教师要学会靠自己,学会依靠学生这个巨大的资源库。 生本 传统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从书本内容出发2、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 书本内容全学3、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 必须学到书本要求的程度,甚至要提升到考试 什么程度 要求的程度4、学习入口低,可以面对全体学生, 教师备课时已经将相当一部分学生甩掉,教 思考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 师认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学不会了5、学习内容由低到高,层层递进 学习内容没有层次,直接进入较高层面6、设计理念:为学生着想,一切为 设计理念:围绕着书本内容转,为了完成进 了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书本为 度,以书本为中心,强求

15、学生学,强拉、硬 学生服务 拽学生全学7、自学、能学,培养学生,学生有 教师讲,学生听,起点高,越来越多的学生 收获,越来越愿意学,激发、促进 跟不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压制、挫伤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用) 8、学生主动,教师服务、帮助。 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生被教师限制,师生各尽自己的职责 师生都没有干自己应该干的事9、实事求是 一厢情愿,违背自然,违背规律10、不断提升,进入良性循环 不断掉队,越来越困难,进入恶性循环 (大势,发展趋势,向上) (大势,发展趋势,向下) 从以上所说可以明确:教师角色和作用要转换,教育需要教师具备的不仅仅是把握教材内容、试题、答案等专业能力,还有具备筛选、设计、组织、激励、协调、培养等等能力,概括起来说,就是领导能力。教师不仅仅要把握专业内容,更要把握人(因为内容是学生这个人来学的),把握全局和整体,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当好领导。日常:“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中医:“望、闻、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