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我.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94257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我.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头部1.翼点(P7):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断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2.乳突(P7):位于耳垂后方,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部的颅底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行乳突根治术时,应防止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3.枕外隆凸(P7):位于枕骨外面正中向后的最突出的隆起,其内面是窦汇。枕外隆凸向两侧的弓形骨嵴称上项线。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施行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做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

2、及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4.面动脉压迫止血部位(P8):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可以触及面动脉的搏动,面浅部出血可压迫此处止血。5.面神经(P9):行于面神经管,由茎乳孔出颅向前外穿入腮腺内先分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五组分支,由腮腺上缘、前缘及下端穿出,支配面肌和颈阔肌。颞支额肌、眼轮匝肌上份颧支-颧肌、眼轮匝肌下部、提上唇肌颊支(伴腮腺管走行)-颊肌、口裂周围诸肌下颌缘支下唇诸肌及颏肌颈支(行于颈阔肌深面)-颈阔肌6.腮腺鞘(P10):腮腺咬肌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7.腮腺鞘的结构特点(P10)

3、:腮腺鞘与腮腺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深入腺体,将其分隔为许多小叶。因此,腮腺化脓时可形成多个散在的小脓灶,不易扩散,在切开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一个脓腔。腮腺鞘的浅层致密,而深层薄弱且不完整,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部经此与咽旁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时,易穿过深层,扩散到咽旁间隙,形成咽旁脓肿。8.腮腺床(P10):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9.腮腺管(P10):行程:长约5-7cm,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颧弓下一横指处前行于咬肌表面咬肌前缘穿颊脂体及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颊黏膜上的腮腺乳头。开口部位:开口于上颌第2磨

4、牙相对的颊黏膜上的腮腺乳头,临床可经此乳头插管, 进行腮腺造影。体表投影:自鼻翼肌与口角间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10.穿行腮腺的结构(P10):在腮腺内有血管和神经纵横穿行:纵行结构:a颈外动脉 b下颌后静脉 c颞浅动、静脉 d耳颞神经 横行结构:a上颌动、静脉 b面横动、静脉 c面神经及其分支上述血管和神经由浅入深依次为:(面N下颌后V颈外A耳颞N)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耳颞神经11.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因穿腮腺而分为三段(P11):第一段为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第二段为腮腺内段;第三段为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的部分。(形成5组分支)12.面侧深区内

5、容(P13):翼内、外肌 翼静脉丛 上颌动脉 下颌神经 13.翼静脉丛(P13):位于翼内肌、外肌与颞肌之间收集深部静脉血,汇入上颌静脉交通:上卵圆孔、破裂孔海绵窦 前面深静脉面静脉翼静脉丛位于翼内、外肌于颞肌之间,收纳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最后汇合成上颌静脉,回流至下颌后静脉。翼静脉丛通过面部的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并经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故口、鼻、咽等部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颅内。14.上颌动脉(P13):平下颌颈高度起自颈外动脉,经下颌颈深面入颞下窝,行经翼外肌的浅面,经翼外肌两头间入翼腭窝。上颌动脉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第一段:下颌段。主要分支有:下牙槽动脉脑膜中

6、动脉第二段:翼肌段,为最长的一段,分支至咀嚼肌第三段:翼腭窝段。主要分支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15.下颌神经(经卵圆孔穿出) 分支(P14):颊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16.咬肌间隙(P15):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内有咬肌动、静脉及神经。交通:下部前方邻下颌第3磨牙。17. 翼下颌间隙(P15):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交通:翼下颌间隙-下颌切迹-咬肌间隙。前邻-颊肌 后为-腮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即将麻醉药注射于此间隙,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18.额顶枕区软组织由浅入深可分为五层(P16):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

7、缔组织(腱膜下间隙)颅骨外膜浅部三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临床上常被合称为“头皮”。19.头皮的血管和神经位于浅筋膜内,且多相伴呈辐射状走行,按位置和分布, 可分为前、后两组(P16):前组:滑车上动、静脉和神经, 距正中线2cm 眶上动、静脉和神经, 距正中线2.5cm后组: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20.颅顶的血管和神经行径及分布的临床意义(P16):a.神经分布重叠,麻醉时应扩大面积。b.血管丰富有广泛的吻合,头皮撕裂时不易缺血坏死。c.血管与神经从颅周围向颅顶走行,行头皮单纯切开术时,应采取放射状切口。d.开颅手术作皮瓣时,皮瓣的蒂应在下方,以保留蒂内的血管和神经主干,并有利于皮瓣的成活及保留

8、感觉功能。21. 颅前窝(P18):筛板骨折,可产生脑脊液鼻漏、嗅觉障碍22.垂体肿瘤可压迫的毗邻结构(P18):垂体的毗邻:前方鞍结节、交叉沟 后方鞍背 两侧海绵窦 顶鞍膈 底邻蝶窦垂体前叶的肿瘤可将鞍膈的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垂体肿瘤向上突入第三脑室,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向下生长可使垂体窝的深度增加,甚至侵袭蝶窦;若向两侧扩展,可压迫海绵窦,发生海绵窦淤血及脑神经受损症状。23.海绵窦(P18):位于垂体及蝶鞍两侧的双层硬脑膜之间的间隙。窦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呈海绵状,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24.颅中窝的临床意义(P20):a.中央部骨折:伤及蝶窦造成血性

9、脑脊液鼻漏。伤及颈内动脉及海绵窦可形成动、静脉瘘,并伴有搏动性突眼症状。伤及海绵窦脑神经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及三叉神经刺激症状。b.外侧部骨折:鼓室盖骨折伴鼓膜撕裂造成血性脑脊液耳漏。25.颅后窝中形成的两个脑疝(P20):枕骨大孔疝:枕骨大孔的后上方临近小脑半球下面内侧部的小脑扁桃体。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受挤压而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内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小脑幕切迹疝:小脑幕前缘游离,向前延伸附着于前床突,形成一个朝向前方的弧形切迹,即小脑幕切迹。小脑幕切迹与鞍背共同形成一个包绕中脑的卵圆形裂孔。当颅内压增高时,海马旁回和钩可通过此裂孔移至幕切迹的

10、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致使脑干和动眼神经受压,出现同侧瞳孔扩大和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以及对侧肢体轻瘫等临床体征。 第二章 颈部1.甲状软骨T(P27):上缘约平第4颈椎高度。2.环状软骨C(P27):两侧平第六颈椎横突,是喉与气管及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3.胸锁乳突肌(P27):后缘中点有颈丛皮支穿出,为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阻滞点,即神经点。(神经点是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处,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为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阻滞点)。4.锁骨下动脉的体表投影(P28): 左左锁骨上小窝至锁骨上缘中点划一弓形线(锁骨上1-1.5厘米高)右右胸锁关节至锁骨上缘中点划一弓形线 (锁骨上1-1.5厘米高)

11、5.臂丛(P28):锁骨中点后方为臂丛阻滞麻醉锁骨上入路的部位。6.颈阔肌(P28):在颈前外侧部浅筋膜内,有菲薄的皮肌,称为颈阔肌。该肌深面的浅筋膜内有颈前静脉、颈外静脉、颈外侧浅淋巴结、颈丛的皮支以及面神经的颈支等。7.颈外静脉(P29):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下端穿颈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该静脉末端有一对瓣膜,但不能阻止血液反流。当上腔静脉血回心受阻时,可致颈外静脉扩张,因为颈外静脉与深筋膜结合紧密,当静脉壁受伤破裂时,管腔不易闭合,可致气体栓塞。8.颈丛皮支(P29):由神经点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常为颈部手术阻滞麻醉的穿刺点。包括枕小N、耳大N、颈横N、锁骨上N。9.颈筋膜(P30

12、):即颈深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封套筋膜):形成:a.肌鞘: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鞘 b.腺鞘:下颌下腺鞘、腮腺鞘中层(内脏筋膜/气管前筋膜):包裹颈部脏器 形成:a.甲状腺鞘,即甲状腺假被膜 b.气管前筋膜向下与心包上部相续 c.颊咽筋膜 d.颈动脉鞘由气管前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深层(椎前筋膜 ):位于颈深肌群及颈椎体表面,并续为前纵韧带和胸内筋膜。向两侧覆盖臂丛、颈交感干、膈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包裹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并向腋窝走行,形成腋鞘。10.气管前间隙(P31):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

13、脉丛、头臂干、左右头臂静脉。儿童有胸腺。11.咽后间隙(P31):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其延伸至咽外侧壁的部分称咽旁间隙。向下至后纵隔。12.椎前间隙(P31):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炎症、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13.肌三角层次(P33):皮肤浅筋膜(脂肪、颈阔肌、浅层血管、淋巴结、神经)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深筋膜中层(甲状腺、甲状旁腺、喉、咽、气管及食管颈部)深筋膜深层肌三角浅面的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皮神经和封套筋膜,深面为椎前筋膜。肌三角内容(P35):肌三角内含有位于浅层的胸骨舌骨肌和肩

14、胛肌上腹,位于深面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以及位于气管前筋膜深部的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器官。14.甲状腺(P35):形态:呈“ H”形,分左、右侧叶和甲状腺峡。位置:a.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的前外侧,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至第6 气管软骨 b.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甲状腺被膜:分为甲状腺假被膜(甲状腺鞘)甲状腺真被膜(甲状腺纤维囊),两者之间的间隙为囊鞘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甲状旁腺)。甲状腺悬韧带:假被膜内侧增厚形成15.甲状腺的毗邻(P35):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临近喉与气管、

15、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甲状腺肿大:向后内侧压迫喉和气管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声音嘶哑;向后外方压迫颈交感干出现Horner综合征,患侧面部潮红、无汗、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16.甲状腺奇静脉丛(P38):两侧甲状腺下静脉在气管颈部前方吻合形成17.气管颈部的毗邻(P40):前方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和气管前间隙。气管颈部上端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在二者之间的气管食管旁沟内有喉返神经上行。其后外侧有颈交感干和颈动脉鞘等。18.下颌下淋巴结(P46):位于下颌下腺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