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大怪”之地理探析.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319244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十大怪”之地理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陕西十大怪”之地理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陕西十大怪”之地理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陕西十大怪”之地理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十大怪”之地理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十大怪”之地理探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十大怪”之地理探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人长期生活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背靠莽莽秦岭,吸允泱泱渭水,在气候、地貌、植被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衣、食、住、行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俗习惯,外地人称之为“陕西十大怪”。严格地说,“陕西十大怪”称“关中十大怪”更为贴切,因为它主要反映了关中平原以及周边地区的民众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体现出关中人民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陕西十大怪”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下面这种说法最为流行。 1、面条像腰带。歌谣为证: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耐饥燎的太。从地理位置上讲,陕西省大部分地区地处秦岭以北,属

2、于北方地区,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因此,小麦就成了陕西人的主要食粮,面食也成为陕西人的主食。在各种面食中,陕西人尤其喜欢吃面条,甚至可以一日三餐都吃面条。陕西的面条别具特色,特别是生活在“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人最喜欢吃的一种叫“biangbiang面”的面条,形状宛如腰间所系的裤带,其厚、宽、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外地的面条与之比起来,相形见绌,只能称为“面丝”。2、锅盔似锅盖。歌谣为证: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从地理条件上讲,陕西省简称秦,是古代秦国所在地,而秦人祖先最早来自甘肃西北草原,陕西人也就继承了草原先民的粗犷、豪放的遗风,在吃上不太讲究,把锅盔馍做得特

3、别大,大如锅盖。锅盔不仅便于秦人作战时携带,也适应关中干燥的气候,便于贮存。其实,陕西的锅盔就是用麦面精粉,压秆和面等原料在大锅里烙制成的圆饼,外表斑黄,呈圆形,直径达尺许,象锅盖一般模样。烙制锅盔要由有多年经验的师傅来完成,手法有:一转、二翻和三挠。一转,就是锅盔在锅中要不停地转动;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后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三挠,就是锅盔熟的时候挠一挠锅盔,听一听动静,如果发出清脆声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么就可以了,否则就没有熟透。锅盔的历史悠久,其来历大体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

4、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烙成面饼即锅盔。另一种说法是传说在秦朝,秦军一统六国,四处征战之际,由于军中士兵所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变质。于是,军中的伙夫就发明了今天的锅盔。3、辣子也是一道菜。歌谣为证: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从地理条件上讲,由于陕西省主要地处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再之,这里在周秦汉唐时期曾是京畿地区,耕战过度,自然环境当然就比江南的“鱼米之乡”差些,因而农作物和蔬菜因而比江南要匮乏些。陕西人常把辣子作为一道菜,既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也是养成的一种简朴习惯。一说起中国能吃辣的地区,大家恐怕一致都推举四川和

5、湖南。因为“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其实, 陕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和四川人厉害的多。湖南人、四川人只是把辣椒当作一种调味品,而陕西人则实实在在地把辣椒当菜吃。陕西人吃辣子,是先将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干,再用舀子捣成粉状,经过筛罗,再让上细盐,最后用较多的滚油泼一下,就成了当地著名的“油泼辣子”。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这点恐怕川人和湘人所无法达到的。4、泡馍大碗卖。歌谣为证:天下美味都吃遍,好吃要算羊肉泡。馍要掰碎汤要香,老碗一端燎扎咧。从地理条件分析,陕西省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为了驱寒保暖,因此在冬天就要吃一些吃起来暖和且又做起来方便的饭食,泡馍

6、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据研究,泡馍的发明最早也是受了秦人草原先民粗犷、豪放的影响。陕西的泡馍有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大肉煮馍、羊血泡馍等各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极受人们喜爱,也很叫人开胃口。到过陕西的外地人,无不为陕西的泡馍的美味和种类繁多所叹服。所以,一般人都能吃得很多。各个泡馍馆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便选用了一种耀州(陕西耀县)出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于是,“泡馍大碗卖”就成为陕西的一道历史悠久的特色小吃。5、碗盆难分开。歌谣为证: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谝闲传(han chuan说闲话的意思)。从地理条件和历史传统来分析,由于陕西耀州盛产瓷器,陕

7、西人也继承秦人先民粗犷、豪放性格和简朴的生活习惯,因此,吃饭用的碗特别大,可和盆子一般大小。碗盆难分开,既体现了秦人粗犷、豪放的性格,也为秦人带来了无限乐趣。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在饭碗当中,老碗绝对也是碗的家族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说起这老碗,产于陕西耀县,属于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青花粗瓷。虽然,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点愣头愣脑。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这就像陕西人的秉性一样。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

8、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陕西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叫做“老碗会”。6、板凳不坐蹲起来。歌谣为证:老陕脾气真古怪,有登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从地理条件分析,由于陕西省长期遭受滥砍滥伐,森林稀疏,缺少木材,而且陕西人天生喜欢与黄土地的亲密地接触,使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因此,陕西人为了节省木材,减少木制板凳,增强与黄土地的感情,用餐时扎堆聊天,板凳不坐蹲起来。陕西关中的男人们一日三餐都喜欢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

9、惯。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而不是坐下来,在别人看起来很受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自我的享受。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随意的陕西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下里巴人,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7、房子半边盖。歌谣为证: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辆时运来。从地理条件分析,由于陕西地处西部内陆,大部分地区

10、(陕南除外)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这里气候干燥、风沙大,加之当地森林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这样的房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的半边房子绝对不是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而是陕西人为了节省木材,减少房子对木材的消耗量,所以,“房子半边盖”。在千百年来陕西农业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却迅猛的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产生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怪胎房子“半边盖。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但是,您千万可不要以为这是“豆腐渣”工程,其实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分不

11、开的。8、姑娘不对外。歌谣为证: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长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从地理条件分析,陕西自古地灵人杰,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人才济济,名人辈出,尤其关中地区土地广袤肥沃,浇灌方便,只要有种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为吃饭而发愁。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所以长久以来养成的封闭意识。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尤其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陕西人自家的姑娘大多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陕西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共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多少年来一直侵淫着封建主义思想。同时由于长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

12、天子脚下的臣民,就更显得牛气了一点,底气更足了一点。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温饱无忧,尽情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因此,陕西人更愿意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而四处闯荡,去“走西口”或者“闯关东”。自古以来,河南、四川、湖北、甘肃等地的姑娘纷纷下嫁陕西,却很少见到陕西的姑娘下嫁到外地。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陕西的姑娘就不会对外了。但是,那段历史已经是以前的老黄历了,现在陕西人正在努力改变历史。9、帕帕不装头上盖。歌谣为证:陕西

13、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檫手抹汗更实在。从地理条件分析,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为了避免紫外线灼伤皮肤和风沙吹蚀,大都要头顶着手帕。 当您漫步在陕西农村乡间的小道上,时不时地看到头顶手帕的老太太手拄着拐杖,迈着三寸金莲慢悠悠的踱步。头顶的手帕,成为陕西老太太区别与其他地方老太太最显著的特征。陕西的关中盛产棉花,当地农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这种用棉花纺织而成的土布梁成黑色。所以,在关中农村,中老年人有服装大多是黑色的。以前,由于生活穷困,人们没有钱来买美丽的帽子,所以头顶便宜实惠的

14、手帕,就成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必然选择。今天,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渐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为古老的历史中一道风景。由于陕西省大部分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多吹西北风,风沙大,为了抵御风沙,人们把帕帕盖在头上,代替帽子,以防风沙。10、唱戏大声吼起来。歌谣为证: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喉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从地理条件分析,这也是受陕西人粗犷、豪放性格的影响。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因此秦腔有着深厚的根基。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要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陕西十大怪,最怪就是秦腔喉起来。有道是:秦腔一声吼,震死山坡老黄牛。看过秦腔的人们,无不被那如黄河咆哮,如华山雄伟,如黄土地深厚的吼声所震撼。秦腔就像一根脐带,一头连接着秦人的未来,一头连接着秦人的过去,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提供着思想的乳汁。可以说,正是由于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造就了“陕西十大怪”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