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从普及数量到提高质量文档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269955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从普及数量到提高质量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从普及数量到提高质量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从普及数量到提高质量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从普及数量到提高质量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从普及数量到提高质量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从普及数量到提高质量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从普及数量到提高质量文档(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从普及数量到提高 质量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事 业中具有基础性、 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世界上大 多数发达国家义务教育走过的历程来看, 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 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我国有 13亿人口, 8亿在农村,在 2 亿的中小学生中,有 1.6 亿多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因此,农 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自从 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农 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 2007 年底,我国义务教 育人口普及率达到 99,让所有农村孩子有学上这个目标已经 基本

2、实现。 但是仅有数量的指标并不能说明教育质量的状况, 缺 乏良好质量的数量或质量不高的数量即便不使数量的存在失去 意义,也一定会使数量的意义大打折扣或受到严重影响。 “数量 的维持与增长也需要质量做支持,没有质量的数量也不可能长 久”。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正面临着由一定历史阶段的普及外延转 向新时期的提升内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这是我国教育事业走向 新阶段发展方式上的一种转型, 转型的目标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新形势下, 实现这种转型具有现实的迫切 性和必要性。农村义务教育从普及数量到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必要性一、1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教育承担着

3、教育人、培养人的重任,教育应义不容辞 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教育是重要的社会事业, 是新农村建设的 重要组成部分”。2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而社会公平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以促进社会公平为出发点, 当前社会不公平现 象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 其中尤其以教育不公平引发的矛盾最为 突出。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 社会公众的意识和判断力 更倾向于“有学上、 有书读”“上得起学” 就是教育公平, 而“义 务教育公平性的质量维度的考量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或者 遭遇到一种难以言喻甚至无能为力的尴尬”

4、 。“促进教育公平关键 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义务教育的公平性需要有教育教学 质量的考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获得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只 代表获得有质量教育的潜在可能性, 农村学生和农村家庭仍需要 公平机制来保证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提高农村义 务教育质量能通过促进教育质量公平这个民生跳板达到教育全 面公平,进而确保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再者,实现城乡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也必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外 延均衡发展和内涵均衡发展, 外延上的均衡是形式上政策保障和 持续投入就得这种均衡可以通过法律规定、的均衡,到解决。 但是需要注意到, 城乡中小学之间的软实力还存在着

5、巨 大“鸿沟”,换而言之,城乡中小学之间的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 依旧存在着差距,要消弭这个“鸿沟”和差距,就必须要求农村 义务教育突破形式公平, 提高办学和教学质量, 把教育发展目标 从数量的扩展转到质量的提升,从外延的扩展转向内涵的发展, 从形式的公平达到实质的公平。3 ,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度和效果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和 步伐。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薄弱地区, 相对于城镇基础教育改革的前瞻性和及时性,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 的动作往往显得迟缓甚至停滞。 我国经历了从教育体制改革到教 育经费改革的一系列横向改革和从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的

6、一 系列纵向改革,农村学校在这些改革面前显得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如果不重视、不研究、不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必然延缓、损害新 课程改革的进程,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实可能性1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取得了突出成就,农村的学龄人口 数量呈减少趋势,生师比逐渐降低。截止到 2007 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 (市、区 )累计达到 302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205 个) ,占全国总县数的 98.5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 99。义务教育普及的广泛性和 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实全面性, 施为农村义务教育走上提高质量的道路奠定了重要基

7、础。 农村学 龄人口逐年减少,据教育部统计,到 2006 年,农村小学在校生 数为 6676.1 万人,较 2002 年的 8147.7 万人减少了 1465.6 万人, 年均减少 293.1 万人;农村初中在校生数为 2563.7 万人,较 2002 年的 3108.8 万人减少了 545.1 万人,年均减少 109.03 万人。 据 2008年教育部发布的 2007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 据显示,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师比也在不断降低, 这种学龄人口持 续下降和生师比降低的客观情况, 为当前国家集中财力、 物力和 人力办好优质教育,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将义务教育的外延普及 转到内涵提

8、升提供了可能性。2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必要物质前提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国家出台政策,化解农村“普九”遗留债务问题,保障了农村 义务教育的持续循环发展,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全面实施 和“两免一补”政策的推进以及教育公平政策的贯彻,使更多优 质教育资源分配到农村地区, 进一步化解了掣肘农村义务教育质 量提高的资源紧张问题,形成了“领导重视农村两基 、政策 倾斜农村 两基 、投入保证农村 两基 、舆论导向农村 两基” 的良好局面, 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办学手段得到极大改善。 这些物质条件的改善, 已经允许我们把办学精力由解决学校生存 危机转到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来。3 ,免费师范生教

9、育的实施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了人才保障。 年教育部开始在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07 这是继中央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之后, 促进教育发展和教 育公平所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当前我国教育进入全面提 高质量的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师质量。教师工作 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这一重大举措, 着眼点在于教师教育改革, 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 建设,改变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为义务 教育师资队伍输入和储备“新鲜血液” ,尤其是为不断充实 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队伍提供了保障, 这一举措还可进一步形成 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

10、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三、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几点策略 改变农村义务教育整体质量不高的状况, 既需要政策关照、 政 府作为, 也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各有关管理部门的努力, 还离不开 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这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着手。1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完善教育公共财政 体系。(1)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是义务教育发展史上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实施两年多来, 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各级 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责任,确保了“三个增长”要求资金和地方配 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农村地区 特别是边远落后农村仍需遵循新机制规定的教育经费“省级统

11、筹”、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深化改革,将新机制确立的各项 措施“无偏差、无折扣”地落实到位。对边远贫穷落后地区, 由于历史欠债较多、 时间较长, 国家更需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财 政体系,加大财政转移力度,扩展财政补贴范围,使农村义务教 育能在健康平稳运行下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和管理制度。省级 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制度, 县级教育管理部门 和“以县为主” 管理下的农村中小学应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预 算制度,即将农村中小学的一切收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审 定后统一编入财政总预算, 总预算应经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 执行。县级教育行政

12、部门应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财务公开制度, 以保证学校的每笔开支有来源、有根据、有保障、有效益、有监 督。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坚决杜绝挤占、截留、挪用教育经 费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的统一、规范管理, 严格按照预算安排、支付各项开支,以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好 钢用在刀刃上”,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供保障。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管理者要尽职尽责,科学管理。(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领会和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 法精神,制定基于本区域情况的地方政策,规划本地区教育事 业发展,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结合区划调整、 城镇化进程等因素,在学校布局、学校规模、班容量设计等方

13、面 科学统筹,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交流培训机制、师资分配制度 等方面系统规划, 在学校建设和学校管理上因地制宜, 在建立城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上大胆创新,程中聚集更多优势资源,办高质量的义务教育。(2) 教育行政和管理部门要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测控、 监督体系。 国家应通过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以规范化的教育质量报告制度, 向社会公布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年度报告。 这种常规化、 以科学的 学习质量监测和分析研究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报告机制能够保障 公众对教育质量的知情权, 并有效地引导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从 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评 估,既要强调“督政”

14、更要强化“督学” ,要对学校教学质量、 学生学习质量等方面开展督导;教育督导要常态化、持续化、去 形式化; 要健全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教学质量督导评估制度, 根 据“质”和“量”评价指标的达标状况。3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问题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优化教师队伍 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1)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要重在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因素, 要充分调动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就必须大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因此,一定要以新农村建设为 契机,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完善农村教师工资 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村

15、教师福利待遇,改善农村 教师工作条件, 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和更好的工作 环境,进而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确保在与城镇中 小学 的人才竞争中能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2) 建立农村教师准入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农村教师流动管 理。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农村教师准入制度, 针对当 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犯罪和体罚学生频出的现象, 要从严把住教师 “人口关”,不仅考察教师的身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职业胜任能 力等基本状况,更要注重职业道德、职业忠诚度、心理素质等方 面的考评。对当前在岗农村中小学教师, 要以合村并镇为切入点, 对所有教师进行重新审核, 让优秀教师从事一线教学,

16、 对于年龄 偏大、知识老化、 素质较差的教师可安排其退出一线教学或者从 事辅助性工作或者劝退, 从而达到优化和净化农村教师队伍, 提 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目的。 加强农村教师流动管理, 不但要在 教师“入口关”上把关,也要在教师流动的“出口关”上把关, 确保教师能“扎得住根,稳得住心” ,一心一意从事农村义务教 育工作。(3) 规范农村教师交流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师资质量。农村地 区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 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 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 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 加强对农村校 长和教师的培训。 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抓住城乡教师交流和公开课 评比的机会,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师继 续教育政策方面给农村教师以政策倾斜, 免除教师离岗、 脱产学 习的后顾之忧。 按照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的要求, 结合教师聘把培 训农村教师工作列入城市中小学校的职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