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27677586283.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9245927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122767758628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6-122767758628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6-122767758628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6-122767758628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6-122767758628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122767758628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227677586283.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中学08-0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将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卷直接做在答案专页上。第卷(选择题,共2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8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寥廓(ku) 商榷(qu) 骨骸(h)恪(k)尽职守B牲畜(x)戕(qing)害搭讪(shn)面面相觑(q)C狭隘(i)桑梓(z) 不啻(ch) 悄(qio)无声息D按捺(ni) 恣(z)意 诳(kung)语 铩(sh)羽而归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沉缅蕞尔墓冢书生义气B静谧黏合墟场安土重迁C摒窒

2、奇诡嚅染多姿多彩D畸角焦燥清脆莫明其妙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

3、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B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C“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能给我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D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知识和人才方面。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4分,每小题2分)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

4、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二、三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6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

5、斜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三、文言文阅读(选择题1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6、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不及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遗忘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盛:(官)大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及:赶得上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可怪也欤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圣人之所以为圣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7、,完成912题。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辅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袁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卓遣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颖川、陈留而还

8、。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率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

9、易攻,遂引兵去。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节选自三国志荀彧传)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或独将宗族至冀州 将:带领 B.皆为袁绍所任 任:任用 C.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 度:揣度 D.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 征:征召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下有变

10、,常为兵冲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待彧以上宾之礼 徒以吾两人在也C.邈乃使刘翊告彧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乡人留者多见杀略 贡见彧无惧意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荀彧处事果断的一组是 ( 2分)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 彧独将宗族至冀州彧常以司马从 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惇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荀彧曾被任命为亢父令,后又弃官归乡。后来虽在冀州受到袁绍的礼遇,但他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就跟随了太祖(曹操),太祖很高兴,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好谋士。B.荀彧认为颖川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是久留之地,劝乡亲们赶快离开。他

11、的判断得到了应验,后来没离开的乡亲大多受到了杀戮和掠夺。C.荀彧在太祖征伐陶谦时,洞察了张邈、陈宫暗地里与吕布勾结要发动兵乱的阴谋,一方面做了应对的准备,一方面召来东郡太守夏侯惇,诛杀了几十个阴谋叛乱的人,控制了局势。D.荀彧认为太祖匡扶朝廷,使国家安宁,保持忠诚,坚守谦让,是他起兵的本义。让他进爵国公,违背了起兵的本义,是不应该的。太祖十分赞同,就放弃了进爵国公想法。第卷 (非选择题,共76分)四、(9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4分)(2)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5分)五默写(共1

12、0分)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 , 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苏轼赤壁赋)(4)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5)近乡情更怯, 。(宋之问渡汉江)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20题。(17分)灯笼红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

13、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

14、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