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伟教学渗透创新教育.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244932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洪伟教学渗透创新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张洪伟教学渗透创新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张洪伟教学渗透创新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洪伟教学渗透创新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洪伟教学渗透创新教育.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渗透哈八中 张洪伟传统的生物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这些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装是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这样就几乎抹杀了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思维的创造性。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迫采用海绵式的思维方式,处于单纯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培养,知识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掘,因而很难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当然就

2、难以作出突出的业绩。我们必须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加强创新教育。1、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呢?更新教育观念,融入创新思想与方法。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在高中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如何有效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习惯还远远不

3、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常常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才有可能在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1。2、改变教学观念融入创新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批创新思维,就一定要抛弃传统上“师道尊严”的教学观,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在课堂上创造师生相互尊重的气氛,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或对书本的观点提出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思想,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尝试探索,提倡怀疑、质疑和奇思异想,允许出错、越轨,鼓励别具一格和表现个性。对于师生关系,教师应强化民主平等意识、交流沟通意识,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

4、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摒弃应试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的老套路。大量事实说明,这种把让学生获得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把灌输知识作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不仅造成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不善独立思考,不会独立思考,判断力和批判力不断降低。因此,教学方法上一定要有所变化,应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尽量多采用有利于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让学生冲破思维定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反复深入思考问题,使思路更开阔

5、,更灵活,多角度地探索,提出独特、新颖、超乎寻常的见解。3、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光有教育观念的改变对于创新教育的形成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融入一定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2。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应重视生物学中的创新方法。在此笔者以实验教学为例阐述这一观点,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

6、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结束都没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例如,在学习水资源保护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指导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要求用带上的取水样的工具和容器,考察水域及周围的环境;考察水中是否带有鱼虾、水藻、水草之类的动植物,并

7、采取一些水生物标本回来;取样观察水是否混浊,是否有颜色和气味;将水样带回学校进行观察,在瓶子上贴上标鉴,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和考察人。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水域的污染情况,了解污染源和污染的危害,激发孩子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情绪高涨,都充分开动脑筋,提出各自不同的方法,这样,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护环境的教育思想还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同时学生的创新思想得到了升华。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思维中最重要的是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又称逆向思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适当的点拨和有关情境的创

8、设,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常规思维的反向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1。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让学生思考:“假如缺少其中某一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后,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及其作用可谓是“水到渠成”。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书本和教师,鼓励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学生的思维成果,即使是貌似荒诞。教师也不要随便否定,应想方设法找出其中的合理因素加以肯定和鼓励。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在课堂教学中,

9、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跳出已有“条条框框”,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知识的迁移重组,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凝固在所谓的“标准答案”、“知识系统”上。如学完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基因的分离规律后,引导学生思考:“二对或多对等位基因又将如何遗传?”;通过学习色盲的遗传,总结了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在x染色体上,与色盲基因相对应的,控制正常色觉的显性基因又有何遗传特点?”、“如果致病基因在Y染色体上又将如何遗传?”等。可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教师能否提出或启发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应用性、挑战性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全日制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获得。5、结语作为综合实践课的生物学科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我们要教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适应社会,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兼优的新型的高智能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