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一、趣味导入游戏导入:《三国演义》知识抢答赛问题:《三国演义》中“三雄”指的是谁?答案:奸雄-曹操,枭雄-刘备,英雄-孙权问题:《三国演义》中“三绝”指的是谁?答案: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教师可见:“三雄”“三绝”要求学生识记,增强对《三国演义》的理解,提升兴趣问题:《三国演义》歇后语:张飞穿针答案: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问题:《三国演义》歇后语:关公喝酒答案:关公喝酒——不怕脸红问题:《三国演义》歇后语:关公面前耍大刀答案: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问题:《三国演义》歇后语:刘备编草鞋答案:关公面前耍大刀——内行问题:《三国演义》歇后语:周瑜打黄盖答案: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教师可见:《三国演义》歇后语,可以让学生讲讲背后的故事,考查学生对于《三国演义》的了解程度二、全书导读1、封面与版本《三国演义》版本比较多,建议同学们选择自己心仪的封面及版本即可,不做统一要求哦!老师推荐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主旨多元解读《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3、推荐理由名家点评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 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中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 ——鲁迅 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清代章学诚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最好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现代作家金庸 《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 历史叙事描写生动《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终于晋太康元年(280年),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情节曲折结构天成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
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人物塑造鲜明独特《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确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作者大量采用了春秋笔法,比如把刘备亲自指挥的火烧新野换到了诸葛亮头上,这种写法寄托了作者自己的理想,作者以为君主只要有宽洪大度的领袖风格即可如小说中的刘备,文不胜孔明、武不及关张,却被作者颂为明主贤君但作者又认为,作为“军师中郎将”的孔明,应在军事上表现突出这种写法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某种品质而进行的虚构,也达到了艺术的真实这种笔法也用在了曹操这个一代英雄身上,罗贯中本人正统观念非常严重,他对垂垂欲亡的汉王朝抱着十分同情的态度因此在小说中,对曹操的描写也很对立:一方面对他平定北方,给百姓带来好处持赞扬态度,如小说虚构了他进入冀州会见几位白发老人,并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另一方面,作者对他一步步升为魏公、魏王十分不满。
小说多次写了汉王朝的忠臣为反对曹操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如国舅董承的密谋,国丈伏完的密谋,王必、耿纪、韦晃等的谋乱,曹操都是这些人反对的对象战争描写异彩纷呈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三国演义》推荐语风云变幻三国间,英雄豪杰出世间曹操狡黠谋天下,刘备仁爱得人心关羽义气凛如霜,张飞勇猛无人敌赤壁之战火光炽,坂坡前血染衣。
群英荟萃争霸业,智勇双全定乾坤历史长河波澜壮,《三国演义》传千古推荐诸君共品读,领略英雄豪情壮千古风流人物在,传承文化永不忘4、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5、精彩情节桃园三结义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温酒斩华雄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三英战吕布故事背景为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煮酒论英雄《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里面有两个英雄人物,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一个寄人篱下,一味谦恭,装孬不折本,他们就是曹操和刘备这一篇绝世妙文把他们两人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草船借箭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十万余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勇武双全,"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中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连过曹操五个关卡,斩了六员大将才摆脱曹操投奔刘备,后比喻英勇无比或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含褒义。
6、人物关系老师:三国演义人物多,魏蜀吴里见关系刘备人物形象字玄德,蜀汉的开国之君,涿郡(今河北涿州)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性兄弟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因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后依附荆州刘表三顾茅庐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力量不断壮大孙、刘联合,大败曹军于赤壁后又乘机取江南四郡,继而夺取益州、汉中,称汉中王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后为报弟仇东征孙吴,被陆逊打败,223年病逝于白帝城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刘邦的风范他的才干谋略,不及曹操,然而他百折不挠,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是个当之无愧的英雄,也是历史上礼贤下士的楷模曹操人物形象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汉魏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出生在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20岁时做了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镇压起义军此后与陶谦、吕布、袁术等连年攻战,实力逐渐壮大196年(建安元年),他将汉献帝迎到许都(今河南许昌),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在诸侯征战中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曹操唯才是举,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先后削平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208年,南征荆州,在赤壁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三国鼎立的形势初步形成213年,封魏公216年,晋封魏王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后人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权人物形象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中吴国的开国皇帝幼年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他代统部众,任讨虏将军、会稽太守,拥有江东六郡208年,孙权与刘备组成孙刘联军,在赤壁共同抗曹,击败曹操219年,孙权派吕蒙偷袭了刘备的荆州221年,刘备兴兵讨伐东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在彝陵之战中击败蜀军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252年,孙权病逝孙权为人有胆有识,知人善任,屈身忍辱,有勾践的英姿,所以能控制江东,成鼎足之业他对开发中国的南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诸葛亮人物形象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