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风味的玉林饮食文化.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23137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风味的玉林饮食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特色风味的玉林饮食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特色风味的玉林饮食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特色风味的玉林饮食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风味的玉林饮食文化.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色风味的玉林饮食文化 “千州万州郁林州,甘香酥脆满嘴油”、“肉蛋落地跳三跳、牛巴甘香味道妙、竹板一响云吞来,还有茶泡天下游。”这些曾广泛流传于玉林民间的打油诗,形象生动地道出了玉林人对玉林风味食品的赞叹和自豪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林人适应当地环境、物产、气候、人情风俗等条件,逐渐形成了富有玉林特色的饮食习俗,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玉林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天下游”的茶泡,是玉林民间一种经精雕细錾、味道清甜的传统工艺泡茶食品,是作为婚庆、祝寿、庆祝春节等常用的送礼食品。它是用精选过的石瓜或木瓜经过切块、錾刻(透雕)、煲煮、过糖、上盘、筛晒等工序制作而成。錾刻有平

2、雕和立雕之分,以平雕为主,平雕的图案主要有花卉虫草、吉祥纹饰等,立雕中诸如龙凤呈祥、中国结、狮子滚球、弥勒佛等形状,这种錾刻工艺是集剪纸、绘图、书法、雕刻等于一身的传统工艺,无不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不愧是一种“吃进肚里的艺术珍品”。茶泡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究,但民间中流传这样一个爱情故事:相传在古代,某富户人家的一个丫环,心灵手巧,精于刺绣。一次不小心摔坏了主人的玉盘,被贬至厨房作杂活。为争取被重新重用,她把各种瓜果雕成各种形象,并加进调料,送给主人吃以博取主人欢心,不料却引起了少爷的好奇,后接触渐多,日久生情,少爷不但爱上这种食品,也爱上了这个丫环。但他们却遭到了主人的极力反对,于是私奔出走,

3、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何以为生?于是丫环想起她做过的瓜果雕刻,并进一步发明了用于泡茶的“茶泡”,拿到市场卖,结果很受欢迎并因此发了财。后来少爷读书金榜题名,做了官,丫环变成了夫人。她的茶泡艺术便在达官富绅中流传下来,并形成风尚:闺女出嫁必备三件宝嫁妆、茶泡手艺、茶泡。新娘迎到娘家,宾客都要看热闹,一看新人的妆嫁有多少,二看新人的茶泡手艺有多精,三看新人做的茶泡靓不靓。从此这种风俗代代相传。清光绪版郁林州志载,在清代,玉林人在嫁女时用茶泡敬遍亲戚朋友,俗称“新人茶”。在新郎到女家“亲迎”或“回门”时,女家须以大型精致的茶泡馈赠。男家也须以同样规格茶泡馈赠女家的“送嫁娘”。逢春节或祝寿,玉林民间也常以

4、茶泡招待宾客或祝寿,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中期。“甘香味道妙”的牛巴,色似咖啡,油亮,香味浓郁、咸甜可口,韧而不坚,越嚼越有味,是玉林人下酒美肴、馈赠亲友的佳品。玉林人举办筵席以及逢年过节,多喜以牛巴与油炸花生拼作冷盘,而夏秋季节,各摊档的凉拌粉则常以牛巴搭配。牛巴制作以精选新鲜牛肉(最好是黄牛肉)为主料,牛肉切割成片后,用甘草、甘松、丁香、八角、小茴、归身、陈皮等十几种适量组成配料,经烤干、蒸炊、油炸、焖、回锅油炸等工序制作加工而成。玉林牛巴的制作历史悠久,但初期制作规模小,销售量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街吴常昌的牛巴最负盛名,装成罐头,销往柳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等地。而今吴常昌的

5、后代已将“吴常昌一记”注册了商标。“落地跳三跳”的肉蛋即肉丸,洁白、嫩滑、松脆、无渣,味道鲜美,极富弹性,从高处掉下弹起10多厘米。现在的肉蛋是在民国时期的工艺基础上得以继承和推广,肉蛋汤、炒肉蛋是玉林人筵席必备佳肴。肉蛋的制作独特,一般以选用黄牛肉、后腿肉为最佳,也可用精瘦猪肉代替,切肉成片后,置肉片于石板上用木槌捶成肉浆,拌料后用手搅拌成网状结构的肉浆置于钵中反复摔打成能自动收缩状,最后用手指挤出一个个的小肉团放入锅中煮至微沸浮起即可。“凡人家必年前预作”的白散,即米花,状如圆盘,成品直径约20多厘米,中间有“吉、福、喜、寿”等字样。白散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玉林人俗称“白散

6、”,为玉林人春节必备食品,用于春节祭祀、招待客人、走亲戚等,此风俗自清至今历数百年而不衰。槟榔是热带植物,在两广、海南、台湾、福建等地种植,在玉林,槟榔与民间文化的联系有着特殊的意义。清光绪版郁林州志载:“男女订婚,多在幼时问名后纳,采槟榔必需”“俗重槟榔,宾入门,奉茶后则献槟,若仓卒可无茶,不可无槟。”食槟榔时一般用槟榔闸刀将槟榔切成小块,宾客来访以槟榔相敬,槟榔成为一种礼果。男女订婚,男家遣媒人送装有槟榔 、凤饼等礼物 ,如果女家同意,便揭盒取出槟榔 ,俗称“取槟榔”。举行婚礼前逐家送槟榔、糖果以将婚姻大喜事告知亲戚朋友。婚礼时,将槟榔装上槟榔托敬献宾客以示热情,槟榔又成为一种婚嫁礼品。这

7、种风尚在清末民国时期较为流行,而今则已极为罕见。独特的客家民居文化玉林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博白、陆川县,其他则是零散分布地。客家人居住的传统建筑各式各样,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即内聚性和防御性。这种特性在玉林的一些非客家汉人民居中虽然也有类似情况,但在客家民居中的特点更明显更广泛、型制也更典型。玉林客家民居的建筑主要有堂横式合院、围龙屋等形式。堂横式合院主要有双堂屋和三堂屋两种,它一般主要以门楼屋、堂屋(也称厅屋)、横屋以及禾坪和水塘等为基本部分组成客家民居的多种形式,规模增大即增加横屋,堂屋以厅堂为中心,最简单的是“双堂屋”,前进是门厅(下堂),后进是后厅(上堂),上堂(厅)即祖堂是供奉祖先牌

8、位的地方,是客家民居的活动中心。中间是天井,规模大的有三堂屋,而横屋也随之增加,横屋有双横、有的是四横甚至更多的。现在保留较完整较典型的这类客家民居,在陆川有:三堂四横屋的乌石镇吹塘村陂口李时海故居、三堂八横屋的乌石镇旺岭村高断司马第、双堂两横屋的横山乡谭村东村吕瑞云故居、三堂四横屋的温泉镇洞心村高门楼民居、三堂双横屋的良田镇石垌村林虎故居等;在博白较典型的是旺茂镇绿田村绿榄屯民居群和王力故居等,其中绿榄屯民居群基本上都是双堂两横屋、王力故居则是三堂两横屋。围龙屋则是一种更为典型、特殊类型的客家民居,是最能集中体现客家传统文化的建筑形式,它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中央为堂横式合院、后半部为半圆形(马

9、蹄状)围屋、前半部则为禾坪和半月形水塘。中央部分的堂横式合院中轴对称、左右均衡,中轴线上为三堂,上厅即祖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是围龙屋的活动中心。堂屋左右为横屋即形成三堂双横屋,规模大的则添建横屋和围屋,一层又一层,有四横、六横甚至八横屋不等。从堂屋到横屋的功用设置为礼制中心到居室,到储物房再到家畜屋舍、卫生间。围龙屋后半部分是半圆形(马蹄形状)部分,沿半圆形边缘排列环屋,分为若干扇形房间,由围屋围着后半部的院落,围屋外围则是半圆形高大围墙。围龙屋前半部分的禾坪是族人聚会、歇息、晒谷等活动场所,半月形水塘和围墙左右两侧的水塘则作为排水、养鱼、灌溉之用,并兼具防御、调节气候、风水、景观等功用。围

10、龙屋外围筑马蹄形围墙 ,沿正面半月形水塘内侧与禾坪交界处筑直线矮围墙 ,墙中间开空花窗 ,余三围为56米高 ,六、七十厘米厚的呈半圆状(马蹄形状)的夯粘砂土围墙环绕整个村落,墙体遍布射击孔,绕围墙分设若干个可作了望、射击用的碉楼,围墙左右两侧各有一个 56米宽的长方形水塘作护城濠沟 。围龙屋正面左右两侧各设一个具“关门打狗”功用 、机关巧设的“瓮城门”式的村门。此类客家民居在玉林现存较完整的有玉州区南江镇岭塘村硃砂垌和分界村金玉堂等处的客家围龙屋。建筑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各种形式的客家民居在建筑布局、院落结构、装饰风格、功用设置等方面均表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及客家民居的风貌与气质,反映了渊源于中原的

11、客家文化既传承中原文明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生活习俗。首先,玉林传统的客家民居无论何种形式都有聚族而居的特点,客家先民南迁时,一家一族行进,来到南方后由于是后来者生存环境严酷,形成血缘聚落,依赖家庭的集体力量互助合作进行生产和生活。其次,居于民居中心的祖堂(祠堂)是谒拜和祭祀祖先的活动场所,显示了宗族的尊严 ,有利于加强群体的凝聚力 。再者,客家民居均有较强的防御功能,由于是后来移民,为求得生存、需加强防卫、保护自己、抵御外来势力的侵犯,故高大的围墙、遍布墙体的射击孔、碉楼、内向且功用齐全的合院建筑、容量大可供较长时间使用的储物房等这些情况,无一不是这种心理在客家民居建筑上的反映。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前进。玉林社会的进步同样是日新月异,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风尚,玉林人的气质、精神面貌和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进步着,玉林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继承弘扬、沉淀积累、充实变化、更新进步,又形成新的更高层次更深厚的文化,并将促进玉林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