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裕陵圣德神功碑亭.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22622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裕陵圣德神功碑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字裕陵圣德神功碑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字裕陵圣德神功碑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字裕陵圣德神功碑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字裕陵圣德神功碑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字裕陵圣德神功碑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裕陵圣德神功碑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裕陵圣德神功碑亭 重檐歇山式建筑,黄琉璃瓦覆顶,厚重的墩台四面各辟券门。亭内高664米的两统石碑分别竖立在两只巨大的石雕龙跃之上,东碑刻满文,西碑刻汉字。碑文由仁宗嘉庆皇帝撰写,文字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亲书。此碑至今保存完整无损,字迹清晰。亭外广场四角各竖一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华表。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身、云板、承露盘和蹲龙组成。柱身上雕刻着一条腾云驾雾的蛟龙,屈曲盘旋,奋力升腾,寓动于静,栩栩如生。八角须弥底座和栏杆上亦雕满了精美的行龙、升龙和正龙,一组华表上所雕的龙竟达98条之多。圣德神功碑亭开放分类:文化文化遗产景区编辑词条分享 新知社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2、 QQ空间 网易微博 开心001 天涯 飞信空间 MSN 移动说客 明十三陵,原制各有神功圣德碑亭。亭内树碑,用以彰显皇帝的功德。其中,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建于长陵总神道上,其余各陵神功圣德碑亭均建在近陵处。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及人为所致,现各陵碑亭完残状况不一。编辑摘要 目录1 简介 2 明十三陵神功圣德碑亭遗址调查 3 注释: 1 简介 2 明十三陵神功圣德碑亭遗址调查 1. 2.1 一、碑亭现状 2. 2.2 二、几点分析 3 注释: 圣德神功碑亭 - 简介神功圣德碑亭圣德神功碑亭又称大碑楼。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顶。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基座上。每面檐强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文字来源:徐广源清西陵

3、圣德神功碑亭 - 明十三陵神功圣德碑亭遗址调查 明十三陵,原制各有神功圣德碑亭,亭内树碑,用以彰显皇帝的功德。其中,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建于长陵神道即十三陵总神道上,其余各陵神功圣德碑亭均建在近陵处。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及人为所致,现各陵碑亭完残状况不一。为此笔者对各陵碑亭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 一、碑亭现状神功圣德碑亭(一)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现保存较好。其形制为重檐歇山顶。亭身平面作正方形,四面各辟券门,亭壁下部有石雕须弥座,再下承以陡板式台基,台基边长各为26.51米,四面各设礓台阶。亭内石条券顶。亭顶外部形制每面各显三间,其中明间的上下两檐各施以单翘重昂平身科斗栱八攒;次间上檐各

4、施三攒,下檐各施五攒。亭内树一石碑,螭首(六螭下垂式)龟趺,土衬石的上部浮雕海浪漩流。碑顶至亭内地面高8.1米。碑首正面刻有篆额“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正面刻明仁宗朱高炽撰文,翰林学士程南云书丹的神功圣德碑文;背面刻清高宗乾隆五十年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左侧刻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御制诗;右侧刻清仁宗嘉庆九年御制文。碑石完好,字口清晰无大损,只是碑身旧时所油朱漆已经脱落殆尽。 神功圣德碑亭(二)献陵神功圣德碑,亭已不存,仅有台基、无字石碑及残坏的宇墙保存。其台基平面作正方形,每面边长为10.1米,高0.6米。台基之上,四面宇墙残高1.7米,厚0.46米,顶部盖石刻墙帽。宇墙之下及宇墙的内侧留

5、有明朝碑亭四壁的角柱石,露出地面部分被凿平。台基四面各有垂带、踏跺式台阶,已倾斜残坏。台基上中部的石碑保存基本完好,其制螭首龟趺,高5.2米,无字。土衬石上部雕漩涡水流,亦无大损。 (三)景陵神功圣德碑亭,现状略同献陵,但台上宇墙已不存。台基面宽、进深各为10.03米,陡板式。台基中树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高6.08米,无字。 神功圣德碑亭(四)裕陵神功圣德碑亭,现状同景陵。台基面宽、进深各10.09米,台基中树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高6.05米,无字。 (五)茂陵神功圣德碑亭,现状略同献陵。台基四面宽各为10.07米,台基四面有垂带,踏跺式台阶已残坏。在台基中部树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高6.

6、2米,无字。 (六)泰陵神功圣德碑亭,现状同裕陵。台基四面边宽各为10.13米,台基上中部树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高6.07米,无字。 神功圣德碑亭(七)康陵神功圣德碑亭,现状同泰陵。台基四面边宽各10.72米。台基上中部树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高5.95米,无字。 (八)永陵神功圣德碑亭,现状同康陵。但遗物所显原亭用料颇为讲究。陡板式的台基四框系石结构,四面边宽各10.85米,高0.65米,四面各有垂带、踏跺式台阶。台基上中部树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高6.53米,无字。碑趺下土衬石的上部除雕海水漩流外,四角还分雕鱼、鳖、虾、蟹四种水生动物。 (九)昭陵神功圣德碑亭,原状同献陵。其中,台基高0

7、.78米,四面边宽各11.5米。1987年修缮昭陵时把台基四面踏跺式台阶归安修补齐整,将乾隆五十年(1785年)垒砌的宇墙全部拆除,恢复为碑亭建制。其形制重檐歇山式,四面各辟券门。上檐四面各显一间,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四面各显三间,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亭内施井口天花。亭中部树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高6.39米,无字。 (十)定陵神功圣德碑亭,原状略同献陵,但因系博物馆及旅游景点,故自1958年后,其台基屡经缮治。现台基归安齐整,其高0.72米,面宽、进深各11.35米,四面各设垂带、踏跺式台阶,四周宇墙砖砌,石顶,总高1.32米。台基上中部树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高5.86米,石碑完好,无

8、字。碑趺下土衬石的上部除雕海水漩流外,四角还分雕鱼、鳖、虾、蟹四种水生动物。 (十一)庆陵神功圣德碑亭,原状同献陵。其宇墙于近年修补整齐。其台基边宽11.7米,高0.5米,陡板部分用砖。四面各设垂带、踏跺式台阶。宇墙高1.15米,台基中部树石碑通,螭首龟趺,碑高6.05米,无字。碑趺下土衬石的上部除雕海水漩流外,四角还分雕鱼、鳖、虾、蟹四种水生动物。 (十二)德陵神功圣德碑亭,现状同献陵。其台基四面边宽各11.72米,陡板部分用石,高0.95米。四面的垂带、踏跺多已走闪。台基上中部树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高5.35米,无字。碑趺下土衬石的上部除雕海水漩流外,四角还分雕鱼、鳖、虾、蟹四种水生动物

9、。 (十三)思陵碑亭,虽无神功圣德碑亭之名,但考其作用与各陵神功圣德碑亭无异,故本文仍将其列入神功圣德碑亭之内。现碑亭已不存。其台基上四面残存墙基,中树石碑一通。碑亭台基为陡板式,高1.15米,四面边宽各9.95米,台上残存碑亭墙基,残高0.35米,残墙所显,该亭仅前后有门。每面墙内均有柱窝4个,显三间。台基上中部石碑形制为螭首(四螭下垂式)方趺,碑高4.99米,碑首篆额“敕建”,碑阳刻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金之俊撰写的“皇清敕建明崇祯帝碑记”。碑趺前雕五龙,后雕五麒麟,左雕大狮负小狮及小狮滚绣球,右雕大狮负小狮及小狮哺乳图案。碑身左右及

10、前后两面周边均雕云龙及宝珠纹饰。此碑除碑首稍残外,其余部分均保存较好。 二、几点分析 (一)各陵神功圣德碑亭原制推测 通过对明十三陵神功圣德碑亭的遗址调查,我们发现除长陵碑亭外,其余各陵碑亭都已损毁,不复存在,现只留有台基和石碑。而长陵碑亭经过几次修缮与原制也有出入,所以对于神功圣德碑亭的原制,我们只有借助文献资料和与之有关联的现存实物进行推论。 从文献上看,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和清人梁份的帝陵图说中都提到过神功圣德碑亭的形制,两书记载如下: 昌平山水记载:长陵神功圣德碑“重檐四出陛,中有穹碑,高三丈余,龙头龟趺,题曰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仁宗皇帝御制文也”。献陵“有碑亭一座,重檐

11、四出陛,内有碑,龙头龟趺,无字”。景陵“碑亭门庑如献陵”。又,帝陵图说记载:长陵碑亭“黄瓦兽吻,重檐四出,门四辟,周栏槛刻花卉、禽虫,缺其南通出入,中树穹碑一,龙首龟趺,南面向午,大书九字,曰: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阳文仁宗御制者,宣德十年始建立。天寿十二陵,唯长陵碑亭有文字,诸陵则无之”。献陵碑亭“石柱琉璃黄铜瓦,兽吻飞 ,重檐四出,门四辟,周栏槛坐癸向丁,中树穹碑,龙首龟趺,制皆如长陵,惟碑无文字”。景陵碑亭“规制皆如献陵”。裕陵碑亭“制皆如景陵”。 另外,从乾隆年间的奏折中也能反映出原十三陵神功圣德碑亭的变化情况。乾隆五十年三月工部尚书金简、户部侍郎曹文埴、礼部尚书德保先后趋赴昌平,率同

12、户、工二部暨内务府司员逐一详加查勘后提出,长陵神功圣德碑亭“俱已坍塌不堪,仅有墙基,大木业已糟烂,难以修整,拟将所存墙框拆去,周围安砌石栏”。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十陵“宫门前俱设有碑亭,而石碑俱未镌字,且头亭(停)、墙基俱已坍塌,似可毋庸再为修理,竟将墙垣拆去,扫除洁净,仅留石碑于观瞻亦觉合式”。其后,钦派督办修理明陵工程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刘墉及工部尚书金简、户部尚书曹文埴、礼部尚书德保、工部左侍郎德成再经勘查,于同年七月又上奏提出具体意见,“大碑楼一座,头停大木俱已糟烂坍塌落地,亦拟改发石券成造”。 经实地调查,当时的修缮大多是按计划进行的,不过也有在修茸过程中改变计划

13、的。如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第一次提出的修缮计划是“拟将所存墙框拆去,周围砌石栏”。而第二次却提出“亦拟改发石券成造”。修缮结果是按第二次的意见进行的,碑亭改成了内发石条券顶的结构。它采用了在亭壁内侧另构券壁起券的方式。碑亭的石券顶之上,分别以砖垒成实心的亭顶,周围嵌以木构的斗拱,上覆以琉璃瓦件,外观与原碑亭相似。现碑亭的状况基本反映了乾隆修缮后的面貌。 又,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十陵的碑亭,第次查勘提出“竟将墙垣拆去,扫除洁净,仅留石碑”,而实际修缮时不仅拆去了墙垣,保留了石碑,而且还于碑外四隅补修了齐胸高的宇墙,现在献、茂、庆等陵处看到残坏的宇墙即应是乾隆修茸后的遗物。 另

14、外,从现存实物看,在长陵祾恩门的左前方有一龙趺碑亭。其形制重檐歇山顶,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42米,亭身、台基平面均作正方形,台基四面边宽各为10.48米,四面各设垂带式踏跺。亭壁四面各辟券门,涂红。亭顶,上檐四面各显一间,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四面各显三间(明间面阔同上檐),施重昂五踩斗栱;内为木构架结构,井口天花。亭内树碑,碑趺为龙形。此碑亭建于嘉靖年间,根据明实录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世宗皇帝曾下令修茸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并建此龙趺碑亭及献、景、裕、茂、泰、康六陵神功圣德碑亭及碑。依建造时间判断,六陵神功圣德碑亭当与此碑亭形制相同。清乾隆五十年间修茸十

15、三陵时,对此碑亭也进行了修缮,并在碑的正面,以满汉两种文字镌刻了清世祖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保护明陵的谕旨。背面刻乾隆五十年高宗御制诗谒明陵八韵。此后,在碑的左侧又添刻了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仁宗的御制诗谒明陵八韵。但从形制看,其修缮时并未改变碑亭原制。 据此我们可以推定,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十一陵的神功圣德碑亭原制当与长陵龙趺碑亭一致,顶为重檐歇山式,亭身、台基平面均作正方形,四面各设垂带式踏跺,亭壁四面各辟券门,涂红。亭顶上檐四面各显一间,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四面各显三间(明间面阔同上檐),施重昂五踩斗栱;内为木构架结构,井口天花。亭内树碑,螭首龟趺,无字。1987年修复昭陵神功圣德碑亭时即基本符合此制(唯下檐斗栱作单翘单昂式,略有不同)。 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原制则外观当如现状,但其内侧应为木构架结构,井口天花。 思陵陵前的碑亭,据文献所记,原制亦应为重檐式建筑,乾隆修茸时基本保持了原制。这从遗址所存碑亭墙壁内的柱窝可以得到证实。 (二)无字碑形成原因探析 明朝的帝王陵寝制度,在陵宫之前的神道上均建有神功圣德碑亭,亭内树碑,用以颂扬墓主的丰功伟绩。但实际上,明朝时为皇帝们所树的神功圣德碑,只有南京孝陵和十三陵长陵的碑上刻有文字,其余的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十一陵均有碑无字。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