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79号的解读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226228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79号的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79号的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79号的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79号的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79号的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79号的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79号的解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合同解除异议期 应如何理解的答复及法研201379号的解读 文章来源:包头律师事务所 发布者:包头律师 发布时间: 阅读:493次 陈龙业(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民事法律文件解读2014年第7期 根据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解除虽有异议,但在解除合同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该条规定施行后在理解上存在一定争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特就该问题针对浙江高院的请示作出了答复。以下即分别为该答复全文及对该答复的解读。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答复并非批复,不属于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理解与适

2、用的请示的答复(2013年6月4日 法研201379号)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浙高法2012331号关于如何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的,必须具备合同法第九十三条或者第九十四条规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已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对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本答复下发之前已经终审的案件,不适用本款规定。此复解读对

3、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理解与适用的请示的答复作者:陈龙业(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原载:民事法律文件解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如何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第24条的问题,请示最高人民法院。经认真研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报民事审判专业委员会第159次会议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于2013年6月4日作出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4条理解与适用的请示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现就答复所涉问题由来、研究意见及主要考虑解读如下:一、问题由来合同解除的异议制度是合同解除制度的

4、一项重要内容,系为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设,旨在避免解除权滥用而导致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遭受不当损失。“合同的解除对非解除权方会产生重大影响,非解除权方维护自己利益的最好办法就是阻止享有合同解除权方行使解除权,即合同非解除权方有权对行使解除权方解除合同的行为提出异议。”合同法第96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本条规定明确了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行使异议权的方式是通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起确认解除合同效力之诉,但对于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提出异议

5、权的期限未作限定,由此导致如果该方当事人不及时行使异议权,则解除合同的效力会长期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状态,既不利于对合同解除权人合法权益的及时有效保护,也不利于维护合同交易的安全和稳定。为及时稳定交易关系,避免这一怠于行使异议权的情形出现,合同法解释(二)第24条明确规定了合同解除异议权的行使期限问题,即“当事人对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九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本条内容明确了三个月的法定异议权行使期间

6、,这对于统一相关案件的裁判尺度,避免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滥用异议权,维护诚信的市场交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这几年审判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这一规定的具体适用问题,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有二:其一,当事人的解除权行使是否要以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为要件,换言之,“解约方通知解除合同,如果非解约方未在法定或者约定异议期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是否可以对合同解除的效力不作实质审查(审查解除权是否存在),或者虽然实质审查但不考虑实质审查的结果,从而不论解约方是否享有解除权,都直接判定合同解除。”其二,该条规定的“三个月的异议期”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即在合同法解

7、释(二)施行前,一方当事人收到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通知后,其未在三个月内提出异议,该合同是否也已被合法有效地解除问题。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也正是就这两个问题请示最高人民法院。二、主要争议内容关于合同解除权行使条件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96条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必须具备合同法第93条规定的约定解除条件或者第94条规定的法定解除情形,即通知解除的当事人必须具有实质性的解除权,否则,即便解除通知到达对方也不产生解除效力。第二种意见认为,只要当事人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通知到达对方且对方没有在约定或法定的异议期(三个月)内提出异议之诉,就发生解除效力,而不论其

8、是否符合约定或法定的解除条件。关于第24条规定的“三个月的异议期”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目前也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没有溯及力,三个月的起算点应为该司法解释的施行日期。理由是该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属于新规则的创设,对当事人的利益有重大影响,如果赋予溯及力会造成双方利益的重大失衡。第二种意见认为有溯及力,三个月的起算点应为解除合同的通知到达日期。理由是合同法解释(二)作为对合同法的解释,对合同法施行后的合同纠纷具有溯及力。三、答复意见及理由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认为,合同法解释(二)第24条的适用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存有一定争议,有待进一步明确。研究室在提出初步研究意见后,即送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关

9、于合同解除权行使的条件问题,回复意见一致认为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96条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的,必须具备合同法第93条或者第94条规定的条件。但也有意见进一步指出,这会与合同法解释(二)第24条意图通过当事人未及时提出异议从而推定其同意解除合同的本意不符,且在审判实践中不少法院已按照合同法解释(二)第24条的字面含义对一些案件作出了裁判,即无论通知方是否实质上有解除权,只要受通知方未在规定期间提出异议,均判令合同解除,容易引发对这些案件的再审问题。对于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问题,则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按照合同法解释(二)第30条的规定处理;第二种意见认为,合同法解释(二)第24条有关三个

10、月异议期的规定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有必要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法释200216号)第5条规定的表述方式,补充规定“三个月异议期”的条文内容,即“自合同法解释(二)公布之日起三个月后施行”,以妥善保护受通知方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种意见认为,合同法解释(二)生效之后,尚未审结的一二审案件,合同解除权异议期间,应当从合同法解释(二)生效时起计算三个月。经慎重研究,并综合上述意见,答复认为,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96条的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的,必须具备合同法第93条或者第94条规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

11、(二)施行前已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对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答复下发之前已经终审的案件,不适用上述三个月起算的规则。对此的主要考虑如下:(一)关于当事人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条件问题合同解除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理由在于:首先,依照文义解释,合同法解释(二)第24条是对合同法第96条的适用问题进行的解释。合同法第96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而合同法第93条第2款和第94条分别规定了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的要件。据此可知,当事人行使合同解除权,当然应当具备合同法第93条第2

12、款或者第94条规定的要件,并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才能发生解除合同的效力。其次,从法理上讲,合同解除权是形成权,合同一旦解除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影响巨大,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对合同解除权加以严格限制,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无论是法律规定的解除权还是当事人事先约定的解除权,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满足了这些条件,当事人才能行使解除权。如果不以这两条规定的解除合同的实质要件为要求,则当事人动辄以通知的形式解除合同,极容易导致当事人滥用合同解除权。希望摆脱合同约束的一方当事人,无论是否明知自己缺乏解除权,在投机心理驱使下更有动力发出解除通知,以求在异议期间经过后,解除原本无法解除的合同。这无异于纵容

13、违约一方或不愿意继续履行的一方通过合同解除的方法逃避责任,这不仅严重违反了“契约必须遵守”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造成合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失衡,而且严重冲击合同关系的稳定性,危害交易安全。最后,根据德国法上的承租人异议权制度,在不定期住房使用租赁关系中,出租人可以承租人明显违反合同义务等为由(形成权的发生事由)终止合同;承租人则可以此举会造成自己及家人的重大困境等为由(形成抗辩权的发生事由)提出异议,从而使终止表示失效。如果承租人逾期异议,其异议权将消灭。但终止表示并不因此自动有效,它仍须满足终止权存在的条件。笔者认为,合同解除提出的逾期异议也只是导致非解约一方当事人的异议权(形成抗辩权)消灭,解约一方当事人的解除权并不因此自动成立,解约行为也不因此自动有效,也应当必须满足合同法所规定的条件。(二)关于“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问题鉴于这一问题争议较大,答复在研究过程中也形成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认为,应当适用合同法解释(二)第30条的规定处理,即合同法施行后,对方当事人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不予支持。理由在于:合同法解释(二)第24条对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问题有明确规定,即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的,从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