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疗法去疾病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22292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灸疗法去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天灸疗法去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天灸疗法去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天灸疗法去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天灸疗法去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灸疗法去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灸疗法去疾病(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灸疗法去疾病 天灸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天灸疗法作用机理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2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

3、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

4、部疾患。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等由体虚、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疾病。例如慢支和哮喘均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上同时患有慢支和哮喘也不少见。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累计3个月,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咯泡沫痰,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为贮痰之器”,即是说肺气虚弱,痰贮藏于肺内,咳和喘与痰停聚于肺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即运化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肾阳虚的人,则水液代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

5、喘咳。肾气虚则不纳气,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的空气少,就上气不接下气。内脏的虚弱,功能低下,这是致病的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这些疾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这时,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进行治疗。但到了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而三九天灸是在三九天进行,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

6、的功效。同时,三九天灸还可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三九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果: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虚寒头痛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慢性腹泻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天灸(自灸、冷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 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 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然后用消毒镊子将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此法多用于治

7、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蒜泥灸 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二、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8、。三、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四、其他 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

9、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天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1【文献】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其上载有:“NC166,……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NC166蛇咬伤的方法。神农本草经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

10、出,旋即揭出。”普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总之这种将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肌肉皮肤的外疾,还治疗内症。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太平圣惠方中有:“治阳黄,面黄,全身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等。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

11、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

12、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2【临床应用概况】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成药饼外敷肺俞、膈俞等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有效率高达94.90%.施氏2用发泡膏外敷中极、关元治疗妇人痛经82例,总有效率达90.25%.耿氏3用轻粉加蒜泥天灸阳溪穴治疗风火牙痛1次

13、痊愈,效果十分可靠。龚氏4用雄黄、斑蝥、麝香等药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95.93%.刘氏5用天灸饼三伏天敷肺俞等穴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总有效率达83.20%.朱氏6用斑蝥鸡矢膏治疗各种痹证止痛效果较理想。杨氏7用药灸神阙穴治疗女子肾虚不孕症150例,效果亦较好。杨氏8用保真膏外敷肾俞穴可明显改善老年男性肾虚症状。刘氏9用杜仲膏贴穴治疗寒湿腰痛200例效果亦十分明显。总之,虽然天灸疗法会造成局部皮肤较强的刺激,甚至发泡形成轻度皮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更广泛应用,但由于它对某些顽症痼疾有着奇特疗效,仍使许多医生和病人愿意选用该法。3【研究现状及思考】天灸的研究是伴随着透皮吸收和

14、经皮给药的研究而深入的,虽然目前仍无法全面解释它治病机理的内涵,但已开始有了很可喜的进展。一般认为天灸作用途径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等。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R

15、30;…”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4【临床应用概况】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巢?仅可以治疗胆绞痛,而且还发现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李氏6在进行天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天灸可对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提高骨骼抵抗外力的强度。可见天灸疗法不单纯起到激发经络腧穴的作用,还有一定量的药物经皮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