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实战训练)— 新高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042898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实战训练)— 新高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实战训练)— 新高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实战训练)— 新高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实战训练)— 新高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实战训练)— 新高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实战训练)— 新高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实战训练)— 新高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基础练】1.康熙年间,苏州府吴江县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C.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2.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冲破传统社会的新因素。该因素为( )A.商帮的形成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白银货币化D.高产作物的引进种植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二千家” “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

2、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 ) 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城市功能不断完善D.农耕文明渐趋衰落4.王阳明认为经典的权威是在吾心之良知的权威之下,如果阅读“六经”,未能体认到良知,就如阅读过账簿并不等于拥有此财产一样是毫无用处的。这一主张( )A.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打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C.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作用 D.肯定了儒学经典的价值5.李贽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这说明李贽( )A.否定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迷信权威,追求思想自由

3、C.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 D.宣传启蒙思想,主张男女平等6.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维护封建礼教B.提倡经世致用C.抨击君主专制D.主张君主立宪7.顾炎武认为: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的一种。由此可见,顾炎武的本质意图是( )A.批判专制君权B.维护贵族统治C.承继民本思想D.批驳陆王心学8.本草纲目代表了16世纪我国医药学的成就,也是世界医药学宝库中的璀

4、璨明珠。全书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医药学( )A.注重实验科学B.重视理论概括C.重视经验总结D.尊重自然规律9.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千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李约瑟称它为“ 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下列图片选自该著作的是( )A.B.C. D.10.儒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所不学而

5、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材料二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三李贽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李贽的“童心”说深受王阳明“良知”说的影响,二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价值取向相反。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并显示了儒家价值哲学从以道

6、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格局向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价值格局转换。李贽认为“童心”不以“闻见道理为心”,“闻见道理”就是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理学家所指的“天理”。摘编自刘兴邦童心与良知的价值背向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2) 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相比,指出两者关于“良知”主张的共同点。(3) 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比,材料三中李贽的“童心”说有何不同?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李贽思想变化的原因。【提升练】11.明中叶时,匠户匠籍仍然存在。清朝顺治二年,政府“免直省京班匠价(京班匠价即班匠银),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

7、恢复征收班匠银(国家对手工业匠户征收的代役金)康熙以后,陆续将班匠银摊入田赋,以至最后废除了匠籍。这一系列变化( )A.推动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B.体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C.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D.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地位12.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属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重农抑商下的商品经济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3.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8、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14.明末思想家李贽指出,那些谈论程朱理学的人,其实都是一群“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的伪君子,是一群“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虚伪之徒。李贽意在强调( )A.空谈导致社会日益衰落B.回归儒家经典的紧迫性C.理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D.学问应贵实践而轻空谈1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

9、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16.“一代大儒”王夫之声称,盐业利润很高,应该放开给商人去经营;文化人做生意不仅不是丢人的事情,而且更被人所推崇,徽商、晋商涌现出许多“儒商”称号的生意人。这表明,明清时期( )A.传统重义轻利思想已被完全抛弃 B.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传统观念C.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有了一定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有所松动17.明末,徐光启将西方近代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和定量分析运用于田赋、人口、水利、农学和天文历法等领域,并译制了体、面、线、点、直角、锐角、钝角、平行线

10、、对角线、比例等一批汉字数学术语。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数学受到西方科技冲击B.西学东渐推动思维方式改变C.儒家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D.经世致用理念受到社会重视18.有人研究指出,吴承恩(江苏淮安人)的小说西游记中有多场宴会,而饭菜几乎都是如米饭、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描述了玄奘取经途中遇见的食物B.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周边国家C.反映了作者生活时代的南方饮食文化D.说明小说因其艺术性不具备史料价值19.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

11、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

12、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2.答案:B3.答案:A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心学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契合近几年高考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的命题特点。由材料“王阳明认

13、为经典的权威是在吾心之良知的权威之下”可知,王阳明强调“致良知”的作用。良知是指人内心固有的善,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在挑战经典的权威,强调良知的权威,并没有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本身就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不可能打破理学的思想禁锢,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在挑战经典的权威,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5.答案:B6.答案:C7.答案:A8.答案:C解析:材料“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论述”反映出本草纲目重视对中国古代医药学经验的总结,故C项符合题意;注重实验科学和重视理论概括是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与中国古代科技不符,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

14、;材料没有涉及尊重自然规律,故D项不符合题意。9.答案:A10.答案:(1) 观点:人性:性本善;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良能、良知是天性。政治:实行仁政。内在联系:性善论是仁政的基础(或依据);实施仁政可以扩充人的善性。(2) 思想主张:良知是天理;通过反省内心致良知。共同点:良知是天生固有的。(3) 不同:“童心”是“私心”,不是天理;注重物质利益;强调个体价值。简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力量壮大,个体意识增强;程朱理学僵化,李贽的童心说是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和批判。11.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清代匠户逐渐摆脱了对封建国

15、家的人身依附,获得了自由身份,为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A项。明清时期依然坚持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营手工业的发展问题,故C项错误。废除匠籍会冲击封建小农经济的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A。12.答案:C解析: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存在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故C项正确;A.是农耕文明的特点,故排除;B.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D.萌芽并等于完善,故排除D。故选:C。13.答案:C解析: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与明代相比明显增加,这是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故C项正确。清代中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A、B两项错误。早在明代白银就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D项错误。14.答案:D解析:材料中“那些谈论程朱理学的人”,指的是一些所谓做学问的人,他们只会空谈仁义道德,而实际追求高官厚禄。由此可知,李贽认为做学问应贵实践而轻空谈,故选D项。从材料的主旨来看,不涉及“空谈”和“社会衰落”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意在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