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新时代的父子关系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032185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新时代的父子关系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新时代的父子关系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新时代的父子关系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新时代的父子关系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新时代的父子关系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新时代的父子关系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新时代的父子关系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新时代的父子关系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据报载,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纸“父子协议”,主要内容是:儿子全部自筹高等教育经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这一纸协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个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也有人说,传统的双向依赖的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孙的人口基础和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来代替。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

2、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写作指导面对这一纸“父子协议”,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协议有违人伦。“父子协议”显然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必将为社会所不容。第一,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即便国家有了健全的社保医保制度,法律所规定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应履行的各项责任、义务也是不能逃避的。第二,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宜简单了断,这种做法会让亲情变得淡漠。因此,不赞成签订什么所谓的“父子协议”。2.协议有助于子女的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在不

3、断发展,新型父子关系的出现自然在情理之中。首先,父亲与儿子签订的“父子协议”,看似荒唐,不近人情,实则蕴含着对孩子更深沉的爱,培养了子女自强、自立的意识和面对人生各种困难的勇气。其次,传统的双向依赖型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多子多孙基础之上的,“养儿防老”是当时社会的常态。如今,我国正逐步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以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最后,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轻装上阵更有利于年轻人事业的发展。因此,采取某种手段,让双方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也算是帮助子女解除后顾之忧。3.辩证地看待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下,倘若父母自己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支持子女的事业,这样有利于年轻人事业

4、的发展。当然,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做父母的也可以放开手脚,让孩子去打拼,毕竟,做大人的不能包办孩子的一生。我们也要明白,不要用自己的生活捆绑孩子,把自己的将来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毕竟,独生子女时代,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个老人、一个或者两个孩子,他们要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反过来,不管父母的能力够不够,做子女的都应该体谅父母,感恩父母。中華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百善孝为先”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做子女的,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成那个要老的父母。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正逐步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以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父母辛苦了大半辈子,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佳作一何为父子?父子何为?姚雨婷父与子,血缘中

5、高达99.9%的相似度,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父为子纲”很好地诠释了古人心中的孝道。而今一纸“父子协议”,荡起波澜,新型父子关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我不禁在想:究竟何为父子?抛开血缘,父母将孩子带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父母的希望,父与子就像一个情感联合体。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约定俗成的父养子、子养父,似乎在国人心中已根深蒂固,于是,这样一纸格格不入的“父子协议”掀起了轩然大波,父不再养子的未来,子不再养父的老年。在“顽固派”看来,这一协议与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背道而驰,父子之间没有将这一道德延续,有悖于父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而“维新派”认为,父与子不该约束在传统

6、的不平等的关系中,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构建新型的父子关系。但是,只有金钱,缺乏陪伴,是父子吗?双向依赖,相互控制,是父子吗?过度宠溺,过度放纵,是父子吗?其实,真正和谐的父子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有适度的情感倾注,又彼此独立,这样,才能够促进父子关系朝良性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这种父子关系呢?即父子何为呢?孝经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幕:曾参跑去问他的恩师孔子:“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轻轻一笑,随后严肃地答道:“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孔子的一席话,道出了他心中的父子关系在平等基础上,儿子要恭敬侍奉,报生养之恩,但不能

7、纵容不义之事,即使行此事者为自己的父亲。网上将18到30岁,有谋生能力,但衣食起居全靠父母,不挣钱、不工作的群体形象,称为“啃老一族”,还用“泛滥成灾的母爱、控制型父母+没限度的娇养=一个一辈子无法断奶的巨婴”这样一个公式表达了对巨婴的不满。父母过度的疼爱与娇养,不仅让孩子脱离了独立的轨道,更让自己沦为了孩子生活的附属品,失去了独立人格。反之,如协议中所规定的,孩子用双手打拼,独立扛起苦累,而父母晚年自给自足,不再为孩子耗尽自己的最后生命,在我看来,是可取的。没有人规定父母、孩子必须有一方是另一方的附属品。相互独立,也并不意味着情感交流会因此缺失。爱无可厚非,但要适度,金钱可以满足物质,但绝不

8、可以用来衡量爱的高度。父子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沟通,彼此包容,才会减少因为年龄而产生的隔阂和因时代而带来的矛盾。佛说,前世几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遇,那么今生为父子又该耗尽前世积攒的多少运气!年少时,父为子撑起一片天,孩子长大后,也应成为父亲可以依靠的大树。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才能拉近父子的关系,设身处地才能体会对方的辛劳。愿父子一场,且行且珍惜。点评本文开头简明扼要,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阐述“何为父子”“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父子关系”以及“怎么处理好父子关系”,思路较清晰,详略得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语言具有说服力。结尾重申观点,引人深思。佳作二爱非溺,孝非愚张思洁常

9、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所以有人选择依偎在父母身边,父母对子女也是宠爱有加,解决子女所有问题,收拾子女扔下的烂摊子。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是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此一纸“父子协议”引起轩然大波。无论父子关系如何变化,父母无疑是爱我们的,我们也会尽己所能,孝敬父母,但“爱非溺,孝非愚”。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有陶朱、猗顿之富,不少人羡其子女:即使不努力,也能站在山顶远眺;即使不工作,也能享尽荣华富贵。但洛克菲勒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给子女最高配置。他从不派车接送子女上学,暑期要求子女打工赚学费,零用錢也因年龄而有所差异,他甚至要求孩子们记录每一笔零花钱的去处,记录详细、用途正当的孩子,零用钱每

10、周递增,反之则递减。洛克菲勒用严厉的爱教会孩子们独立、严谨,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当然,不是每一位父亲都如洛克菲勒般成功。赵括纸上谈兵,损其父之名;刘禅乐不思蜀,毁孔明之英名。赵奢教其子理论,却从不让孩子上战场实践;刘备为阿斗打下江山,铺好路,留下诸葛孔明,却让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们爱孩子,却将孩子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味地溺爱孩子,最终只会害了孩子。只有用心耕耘,洒下汗水,才能收获果实;只有经历风雨,拨开云雾,才能沐浴在更加绚烂的阳光里。增广贤文里记载:“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一个人,如果对给予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长大的父母都不知报答,不知孝敬,

11、那他就丧失了人生来就该有的良心,也是没有起码的做人道德可言。古有黄香为父温席,又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他们无一不将“孝”字诠释得淋漓尽致。有人感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没给我留下为父温席、替父从军的机会,也有人感叹自己应酬多、工作忙,没时间陪父母,只能尽己所能,给父母最好的物质补偿。孰知古代汉文帝,其母卧病,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试弗进,终以孝闻天下。即使应酬再多,能比一国之君繁忙吗?物质补偿再好,能比皇家御用配置还高吗?桓宽在盐铁论孝养中提到: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也许你能给父母很好的物质生活,但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你进家门时的一声爸妈,是远在外地时的一个报平安的电话。我们要尽孝,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跪受训话,也绝不是任其摆布的愚孝,而是陪伴父母,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老鹰对小鹰的爱,是放手的爱,是将其推下悬崖,使其浴血重生;王祥对继母的孝,是质朴的孝,是卧冰求鲤,为其母补充营养。爱非溺,孝非愚,新型父子关系应当如此。点评本文开头用语简洁地概括材料,引用名言,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正反对比式结构,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阐述“爱非溺,孝非愚”的观点,逻辑思维清晰,观点明确,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结尾语言优美,采用类比论证,贴近生活,照应标题和开头,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