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PBL教案首页.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953425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医科大学PBL教案首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南方医科大学PBL教案首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南方医科大学PBL教案首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南方医科大学PBL教案首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南方医科大学PBL教案首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方医科大学PBL教案首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医科大学PBL教案首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医内科学教案首页授课题目内伤发热授课形式大班授课时间授课学时4教学目的与 要 求1.掌握内伤发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要点、辨证要点、治疗原则2重点掌握内伤发热的7个证型的临床辨证依据、治法、方药3.了解内伤发热的源流、特别是甘温除热的发展,现代研究的进展基本内容1.内伤发热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 2.内伤发热的诊断、辨证、治疗要点 3.肝郁、瘀血、湿阻发热及气虚发热的分证论治4.阴虚、血虚、阳虚发热的分证论治、小结 重 点难 点1.气虚发热的病机,甘温除大热的机理?2.分证论治的依据及现代临床常见病的应用主要教学媒 体多媒体辅助教学主 要 外语 词 汇有关本内容的

2、新进展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基本教材: 21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田德祿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http:/ 内伤发热的定义是什么?与外感发热如何区分?二、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有哪些?如何分类?三、 内伤发热的诊断和辨证要点是什么?四、 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是否都要配伍清热。五、 内伤发热分哪几个证型?常见证型如何辨证论治?六、 谁最先提出甘温除热?甘温除热由谁提出代表方而得以完善? 讨论纲要概述一、定义:以内伤为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损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内伤发热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分外感发热。临床发热诊断标准:口温:37.3;腋温:37.0

3、;肛温:37.6;或昼夜体温波动1。临床分类标准: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37.0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41)。慢性低热:体温升高在37.538(口腔测温)并排除生理性原因,持续2周以上者。二、沿革:历代论述较为丰富1内经详于“阴虚则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气虚发热也有所论及,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虚劳里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开甘温除热之先声。3小儿药证直诀从肾气丸化裁而成的“六味地黄丸”是治疗阴虚发热的

4、代表方。4太平圣惠方对烦热的病机、治疗有较全面的阐述。“阴气偏少,阳气自学5分幻灯掌握定义10分幻灯暴胜,则热乘于心,故烦热也。”柴胡散、地骨皮散。5脾胃论祥于气虚发热,其治疗“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并创造了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6丹溪心法对阴虚发热 均有重要论述景岳全书对阳虚发热7清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且将其分为:气分发热、血分发热。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妇科专著。8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之外的发热分为十一类,较为详尽:郁火发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气虚)、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

5、9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发热的论述渐趋完善。三、范围凡非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均属于内伤发热。或初有感受外邪,久而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亏虚引起发热,亦可按内伤发热辨治。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感染性发热(59%) 细菌、病毒、真菌 结核、艾滋病不明原因 肿瘤(占第2位):血液系统,实体瘤长期发热 血液病:溶贫,出血性疾病,骨髓坏死(FUO) 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病:SLE, RA, still, DM/PM, SS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疾病,下丘脑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 功能性低热:感染后低热,术后低热, 神经功能性低热病因病机病因:内

6、伤: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赋、久病、外伤出血等。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祥见示意图: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肝火内盛实 2、瘀血阻遏:气血壅遏而发热 壅结阻遏3、内湿停滞:脾胃受损,造化失司,水湿蕴积化热 而发热4、中气不足:脾胃受损,中气下陷,阴火内生虚 5、血虚失荣:阴血不足、不能敛阳,阳气亢旺 阴阳失衡6、阴精亏损:水不制火而发热 而发热7、阳气衰惫:火不归原,虚阳外浮而发热临床宜注意虚实兼狭的多因素发热,如气郁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气阴两伤 气有余便是火虚阳、阴火(气虚下陷,阳陷于阴)、营卫失调,外邪留恋戴阳证、格阳症诊断诊断要点:以病史及症状作为重要依据。1、特点:起病

7、缓、病程长、反复发热2、热型:多为低热(T38.0),少数高热(T39.1),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3、恶寒:不恶寒,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4、伴随症:可兼有情志改变,瘀血(如肿瘤)、湿郁征象及气、血、阴、阳亏虚症状:头晕、神疲、自汗、盗汗、心悸、脉弱等。5、病因:情志所伤、外伤、产后、久病、饮食、劳倦所伤等病史6、辅助检查:病原学、造血系统、免疫学、病理学、影像等。鉴别诊断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病因内伤外邪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正邪交争起病缓急病程长、反复发作短热型多为低热、少数高热,或仅自觉发热多有高热,热型有差异恶寒无,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初多恶寒,加衣被不减兼症有实有虚,虚证居多外感症

8、状(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实证为主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 实:气滞、血瘀、湿郁病因、症状、脉象虚:气、血、阴、阳亏虚2、辨轻重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而致胃气衰败,正气虚甚者病情较重。二、治疗原则:教材概括为: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行气实火宜泻 活血 适当配伍清热 除湿 益气虚火宜补 养血 适当配清退虚热 滋阴 温阳慎用 发散:伤津耗气苦寒:败脾胃、伤阴化燥分证论治一、肝郁发热(一)辩证依据1、主症: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2、兼症:精神抑郁不欢、喜太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而痛,咽干口苦;或纳食不香,大便干结;或或月经不调、经来腹痛,乳

9、房发胀。3、舌象:舌红或边红、苔黄或苔少4、脉象:脉弦数或弦细数(二)辩证分析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发热,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大便干结;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精神抑郁不欢,胸协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肝郁化火,日久伤津舌红或边红、苔黄或苔少,脉弦数或弦细数。(三)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四)方药: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清肝泻热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薄荷疏肝解热(五)临床应用胸胁疼痛加郁金、香附、青皮:行气解郁热甚、舌红、便秘去白术、如黄芩、龙胆草:清肝泻火持续低热加地骨皮、白薇:增强退热月经不调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举例:常用于功能性低

10、热、甲亢伴发热、更年期综合症等有效。二、瘀血发热(一)辨证依据1、主症: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局部发热2、兼症:口干咽燥,但不多饮;躯干或肢体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晦暗3、舌象:舌质暗,或青紫、瘀点、瘀斑4、脉象:脉弦或涩(二)辩证分析:瘀血阻滞,气血壅遏全身或局部发热,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血分属阴午后或夜间发热;瘀血阻滞,津不上承口干咽燥不欲饮;瘀阻脉络,肌肤失养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晦暗;瘀血内结舌质暗,或青紫、瘀点、瘀斑,脉弦或涩。(三)治则:活血化瘀(四)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当归、川芎、赤芍、熟地养血活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滞甘草调和诸药(五)临床

11、应用发热甚加丹皮、秦艽、白薇:清热凉血,增强退热肿体肿痛加丹参、郁金、玄胡、三七:活血散瘀举例:常用于术后发热、肿瘤发热、外伤后发热、产后发热等。三、湿阻发热(一)辨证依据1、主症:低热、午后明显,热难速已,或身热不扬2、兼症:胸闷脘痞、全身困重,头痛如裹,纳呆、渴不欲饮、甚或呕恶、大便不爽或便溏。或见寒热如疟,口苦厌油,身目发黄。3、舌象:舌红,舌苔白腻或黄腻4、脉象:脉濡或濡数(二)辩证分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发热;湿为阴邪,旺于阴分午后发热明显;湿性粘滞热难速已,身热不扬;湿碍清阳,气机不畅全身困重,头痛如裹;湿阻中焦胸闷脘痞,纳呆、渴不欲饮、甚或呕恶;湿热下注大便不爽或便溏;湿遏少阳,

12、枢机不利寒热如疟,口苦厌油,身目发黄;(胆囊炎、肝炎)湿郁化热舌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二)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三)方药:三仁汤杏仁宣肺降气,开上焦蔻仁(白豆蔻)芳香化湿,和畅中焦苡仁健脾渗湿,疏导下焦法夏、厚朴理气燥湿滑石、通草、淡竹叶利湿清热,导下焦(四)临床应用呕恶加竹茹、霍香、陈皮:和胃降逆;胸闷脘痞加郁金、苍术、佩兰:芳香化湿;热势较甚、舌红、苔黄腻、脉数加菌陈、黄芩:清利湿热, 也可改用甘露消毒丹;寒热如疟,口苦厌油,身目发黄合用茵陈蒿汤:清解少阳若有腹痛,胆道急腹症,则不属湿热,需用大柴胡汤。举例:常用于某些慢性感染性发热,如乙肝、胆囊炎等。四、气虚发热(一)辨证依据1、主症: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2、兼症: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气短赖言、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自汗、易感冒3、舌象:舌淡、苔薄白或白腻4、脉象:脉弱(二)辩证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热;劳则气耗劳累后发作或加剧;气虚下陷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气短懒言;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胸脘痞闷,纳差,便溏;气虚,卫外不固自汗、易感冒气虚舌淡、苔薄白,脉弱;若脾虚湿盛苔白腻。(三)治法:健脾益气,甘温除热(四)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气之不足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