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1套.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947196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1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1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1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1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1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1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1套.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1套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mo) 商酌(zhu)譬如(p) 诲人不倦(hu)B打拱(gng)拖沓(t) 驿路(y) 悲天悯人(mn)C馨香(xn) 适宜(y) 亵玩(xi) 鲜为人知(xin)D洗涤(tio)契约(q) 露宿(l) 颠沛流离(p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吞噬 模糊 畏缩不前 风餐露宿B销蚀 轨道 语无沦次 本末倒置C战栗 严谨 屏息疑神 精疲力竭D癫狂 瞬间 惊心动魄 疲惫不勘3、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2、是( )A今天你穿得这么花枝招展的干吗?害我差点儿没认出来。B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赶紧进入教室,楼道里人迹罕至。C他在辩论会上为学校争了光,伶牙俐齿,咄咄逼人。D每当一道数学题把我难住了,我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这道数学题我做不出来。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

3、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C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D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6、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 以及。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些,对精神的追求多一些,就可以 , ,就可以从容地欣赏沿途的景色。A沿途的风景 看风景的心情 多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 少一种尘世的俗累B看风景的心情 沿途的风景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C沿途

4、的风景 看风景的心情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D看风景的心情 沿途的风景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7、默写(1)_,无人送酒来。(2)不知何处吹芦管,_。(3)_,落花时节又逢君。(4)夜发清溪向三峡,_。(5)写出一个含有“日”的完整的诗句: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静以修身(2)俭以养德(3)非淡泊无以明志(4)非宁静

5、无以致远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5读语段,完成下列写作训练:读_这句话我明白了_的道理,由此我想到了_的现象。告诉我们应该_。三、现代文阅读。(30分)1、人为什么要善良鲁西西在我家附近,有一个小小修车铺。我第一次去大叔那里补胎,他干完活 ,满手油污地立在那里,对我说:好了。我问,师傅,多少钱? 他说:“4块。”我忍不住惊讶,在这城市,这种脏累的活,时间成本和店租成本,收费却这么低廉。他老婆闻迅而来,纠正道:“5块。”大叔不高兴地扭过头,冲他老婆说:“我说4块

6、就4块!”他老婆说:“你每次都这样!” 战火仿佛一触即燃。不想看两口子因为一块钱而吵架,我连忙喊:“你们不要吵啦!”丢下5块钱跑了。后来我都把车推到他店里修,等待的时候,就会观察他的店面。不足10平方,供一家三口做生意,吃饭、阁楼上睡觉。 条件很艰苦。有一次,他修车的时候,我坐在旁边看他修。我才发现他有一只手的手指不太灵活,仔细一看,发现他的四个手指齐齐断过,是重新接过的。可是,大叔每次修车,要的价格都是那么低。补胎5块, 调整刹车5块,家里收到的小书架 ,抱下来请他帮忙拼装仍是5块。我常常在想,他一天要赚多少个5块才能维持他的活呢?我真的情愿多给他一些,但是我从来没有这么做。有一年春节,他回

7、江西老家过年,我发现他回来以后搬到隔壁更小更偏僻的店面。我向他买了充电器,用了几个月,充电器被我弄坏了。我带着旧的充电跑下去,对他说:“师傅,买个充电器。这个坏了,给你。”(我是想把坏的那个给他,好让他回收卖一点钱。)不料 ,他看了一眼坏的充电器上的字, 然后对我说:“你这充电器超过保质期有几天了。不过我还是给你换个好的吧?”我把钱递给他。 他不肯收,他说:“不要钱,我帮你换了。”那一刻,我心里非常非常的感动。为什么一个这么贫穷的人,仍然愿意对陌生人心怀着慷慨。愿意给予。他明明比我更需要钱。我愣在那里,但我没有拒绝他的好意。只不过是几十块钱, 但是我就是愿意承他的情,接受这份庞大的,震憾我内心

8、的善意。只是后来,我每次去他店里买东西,都是尽量选最贵的。有一次我的车坏了,需要更换刹车零件。他告诉我,店里的刹车零件从20块到100块,价格不等,问我要哪一种。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100块的。因为我以为贵的东西,他赚的利润可以高一些。事实上,他的价格总是比外面要便宜。有一天,车在半路上爆胎了,我不想在就近的修车店处理,就气喘吁吁地推到他的店里,花了半个小时,搞得我汗流铗背。我心里有个可笑的想法,想要让他多赚点。我把车放他店门一扔,交待师傅“我一会儿再回来拿”。等我洗完澡再下来,发现车还没修。我就吃惊地问:“师傅,怎么还没有修啊?”两口子笑呵呵地站在门口冲我说:“因为要换胎,价钱高,没有经过你同

9、意哪敢换啊。”我认真地对他说:“师傅,我永远相信你的人品,你觉得怎么修就怎么修,要多少钱就多少钱。” 这是我第一次当面赞美他。真正的善良是大叔这样的人。他的善良,会让我也想做个善良的人。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我想,我所能做的最大善良,就是坦然接受对方的给予的善意。呵护这份善意,不轻易同情与施舍,让善良的人用他们安心而体面的方式赚钱。(摘自2018年青年文摘,有改动)1文中的“我”用自己的方式屡次帮助修车的大叔。请概括“我”帮助大叔的三件事以及这样做的原因。_原因:_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对文中画线的语句进行品析。(1)我说4块就4块!你每次都这样!(品析句中加点的词,从中可以看出大叔是个怎样的人

10、?) (2)只不过是几十块钱, 但是我就是愿意承他的情,接受这份庞大的,震憾我内心的善意。(如何理解“只不过”几十块钱,“我”却说是“庞大的”善意?)3如果把文章的标题“人为什么要善良”换成“人要善良”,你觉得好吗?为什么4请结合文章说说人为什么要善良。2、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江德斌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

11、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总体而言,朗

12、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

13、所在。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