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和学.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893000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懂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和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懂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和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懂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和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懂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和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懂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和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懂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和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懂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和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懂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和学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是伴随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而提出的课题,文章从“教师读懂教材为了更好地教”和“学生读懂教材为了更好地学”两个方面阐述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对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作用。关键词:阅读能力,有效教学,读懂教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诸如民主和谐、合作共进、互动生成、主体回归等等。但笔者认为,课改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课堂教学真实高效”,必须围绕这一核心要素展开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笔者通过近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读懂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本文从“教师读懂为了更好地教”和“学

2、生读懂为了更好地学”这两面来阐述提高阅读能力对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读懂教材“为了更好地教阐述这个观点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教师“读懂教材”的涵义读懂教材是指教师突破传统,不再是枯燥地、机械地、麻木地“用”教材,而是根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生活实际的研究、对教材文本的研究,学生懂的知识可“快速推进”,不懂的地方可以“放慢脚步”,教材前后可以颠倒次序。一句话,读懂教材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二、教师“读懂教材”的好处我地区正在大力推进“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即教者通过对课标、课本和学生的研究,设计出更贴近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活动方案,教者只有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活动方案,才能实现

3、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例如,在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活动单时,笔者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后发现,要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必须先让学生弄清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区别。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对比“28+17=45 17+28=45”这两个式子,学生可以推导出“28+17=17+28”,观察后能发现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了。活动二,对比“(28+17)+23=68和28+(17+23)=68”,着重引导学生明白两个式子的不同在于运算顺序变了。这样一来,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重点聚焦到“加法交换律,换的是加数的位置;加法结合律,换的是运

4、算顺序”这两句话上,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便概括了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读懂了教材,安排活动环节时才能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只有做到“读懂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更好地服务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实施者1。三、教师怎样做才算读懂教材“读懂教材”不能肤浅地理解为部分内容的颠倒和更换、个别活动的变化、一些情节的调整等等,而要深入研究教材的设计意图,尽最大可能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具体,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当教材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情境

5、。例如,在指导学生运用已经获得“间隔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个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呈现的情境是“兔子排队”。与“兔子排队”相比,运用学生排队做操时的前后或左右队形特点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更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做操时,我用尺量出两名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更真实,这部分知识也就掌握得更牢固了。第二,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实际状况差异较大时,教师可做适当调整。例如,在学习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请将滨湖饭店某天采购的食品按要求分类整理,再制成统计图”,题中出现了一组数据:鸡肉25千克 鲤鱼20千克 带鱼6千克 青菜19千克等等。在听平行班老师讲授这节课

6、时发现,学生面对这些数据,感觉很陌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笔者学校共有师生员工近2000人,食堂里每天都会采购各种各样的食材,笔者带着全班学生来到食堂,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向司务长获得第一手资料,学生很感兴趣,分析这些数据时积极性很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当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视情况适时调节。比如,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练习可以作为一项基本功分散到日常作业中加以训练,不必安排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专门练习,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还可以机动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难易适宜的训练题;一些较难的数量关系可以多安排时间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让学

7、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当然,教师在调节教学内容时不能只顾形式不顾实际,生硬地将一些本不可分割颠倒的内容生硬剥离、强行嫁接,让学生难以承受。第四,“读懂教材”还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让学习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实现“异步走”,即,文本和学生均要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设计游戏规则公平性活动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从A-10这10张扑克牌面朝下打乱后放在桌上。每次任意拿出一张再放回,拿到比5大的算小刚赢,拿到比5小的算小力赢,拿到5不分输赢”,很明显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游戏规则,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修改游戏规则。笔者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1.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小组成员互相汇报并评判,要求人

8、人会说)2.怎样修改游戏规则,才使游戏公平?(能拿出一个方案就算成功,但每个小组至少拿出3个方案)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要求就很机动,学困生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方案要力求多样化。学生“读懂教材”为了更好地学阐述这个观点也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学生“读懂教材”的涵义学生“读懂教材”是达到学习有效、学习高效的最重要的前提。学生“读懂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取有用信息的阶段性、递进式的过程,是教师把数学课本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数学课本的支配权和阅读权的过程。二、学生“读懂教材”的好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阅读课本、报刊等,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素材,通过开发素材将其转化为

9、数学问题,并尽量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这种飘着“语文味”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想象力变得更丰富,参与度变得更高,从而达到“又好又快”学数学的最终目的2。学生“读懂教材”就能知道一节课需要学到什么知识,还能对照学习目标判断自己有没有学会。例如,笔者在教学游戏规则公平性这节课时,活动单中共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初步体验不公平,二是学会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三是修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虽然内容多,需要学生阅读的材料也多,但学生本着完成一个活动掌握一个知识的原则,很轻松地从众多材料中提炼出“可能性不相等,游戏不公平、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这两个

10、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需要强调的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课前预读文本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对于提高课堂40分钟的使用效率十分重要。三、学生“读懂教材”的三个层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活动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根据阅读与思考的融合程度,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模仿,“读懂教材”的初级阶段。有些老师在教学新知识前不允许学生看书,担心学生开成“印象”会走“弯路”。研究教材布局可知,编者在例题后面呈现思路点拨的意图就是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找规律第1课时的教材安排了一幅图并提出了几个问题:(1) 兔子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2) 有几个蘑菇?

11、有几只兔子?(3) 有多少块篱笆?有多少根桩?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习题安排“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和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不难看出,这种编排本身就有利于学生去模仿例题,轻松地形成基本题的解题思路。会学习的学生一般都会在课前阅读例题和思路点拨,并试着解决练一练,初步掌握例题所示的问题结构,把不懂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教师稍加点拨便能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是简单的阅读和模仿,而是积极地用自己的旧知去和新问题“碰撞”,从而使未知尽快变成已知。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前阅读文本、预习新知,如此才能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在阅读中模仿处

12、于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既适宜学生个体的自学也适宜小组讨论合作,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应达到的层次。但这种学习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过度陷入模仿,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定势产生消极作用,由于模仿的对象一般都是单纯的书本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容易与现实生活脱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尽量避免机械模仿。第二,思变,“读懂教材”的中级阶段。学生在阅读中开发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思变”这一环节中逐步培养。学生已经通过模仿获得基本题型的解题能力时,把他们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每个人都思维时刻处于“跳跃”状态、“饥渴”状态,促使学生不停地整合条件、挖掘出与众不同的问题。笔者曾在课堂上抛出

13、了这样一道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5头羊,问船长几岁?”,孩子们思考后,得出多种不同的答案。我把部分同学的意见整理如下:有人做了简单的运算,“牛和羊一共110头,牛比羊多40头”;有人从分数知识考虑,如“这条船上牛的头数是羊的15/7”、“羊的头数是牛的7/15”、“牛的头数比羊多8/7”、“羊的头数比牛少8/15”;有人从比例的知识考虑,“牛的头数和羊的比是15:7,这条船上牛的头数和牛羊总数的比是15:22”;甚至有人认为,“我从题中所给的信息了解到船上至少有111条生命(包括船长)”。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仍在激烈地讨论。我很兴奋,一道根本就没有答案的题目,在这些极为普通的学生眼里竟成了这

14、样宝贵的学习资源。我深信,在平常的学习中,经常出示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从真实世界里发现问题。第三,创新,“读懂教材”的高级阶段。 数学学习中的“阅读”与语文中的阅读有些区别,它不要求学生读得朗朗上口,更不侧重于体验文章的情与美。它要求学生能从某份报纸或杂志的阅读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一些信息,“创造”出一些常人所不注意或不能发现的数学问题。这里的“创造”与平常所讲的发明创造不同,指的创新意识的体现、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3。一般报纸、杂志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不象课本中的题目那样,有完整的条件问题结构和固定的解题模式。笔者平时有个习惯,要求同学们经常阅读班上所订的江海晚报、南通日报等,在掌握新闻动

15、态的同时获取具有思考价值的数据。一次,有同学从报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五一节过后旅游价格开始大跳水,记者从一些旅行社了解到,成都九寨沟双飞5日游的报价已从原来的4300元左右降到约2500元。还有旅行社计划推出特价海南双飞5日游,报价仅为1200元左右,而这种线路以前报价为3000元。我觉得这则消息挺有意思,便拿到课堂上让大家讨论,现场气氛很是热烈。我选了几名同学的发言如下:生1:这些旅游路线降价可真厉害!差不多降到原来的一半。生2:我算了一下,九寨沟双飞的现价约是原价的58.1%,海南游的现价约为原价的40%!生3:去海南便宜一些,因为去海南的降幅达到60%,而去九寨沟的降幅只达到41.9%。生4:怎么降得这么凶?生5:导致价格迅速回落的直接原因是机票、门票及食宿费的回落。生6:不错,我看到另外一则报导称,五一期间的机票最多只能打8折,现在最低可打3折!整堂课的讨论我都没能插上嘴。其实,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可以说我们时刻都在跟问题打交道。有些问题是隐性的,有些是显性的。对学生而言,能把隐性问题挖掘出来、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就是创新。结 语数学源自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让学生高效、轻松地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更要通过有效的模仿、思变和创新一系列环节来提高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