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856556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重庆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重庆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重庆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重庆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直辖十年,重庆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重要讲话和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标志,掀开了重庆奋勇前进的新篇章。从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殊市情出发,集中力量建设一小时经济圈,优化“一圈两翼”总体布局,是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 范围界定和基础条件 第一节 范围界定 按照基础条件较好、道路交通便捷、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水平接近的原

2、则,将距内环高速公路一小时车程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区县,纳入一小时经济圈。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万盛区、双桥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长寿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2005年GDP总量占全市 78%,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 90%以上;人均 GDP超过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核心区规模效应明显。都市区处于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域,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密度高达2778万元/平方公里,人均GDP16300元,接近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产业基础雄厚,要素集散、管理服务、科教文化等中心功能日趋完善,对

3、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工业化、城镇化提速。非农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五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近 40%,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基本形成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300 个小城镇构成的城市群框架,城镇化率 58.4%,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保障度较高。初步建成“一环五射”高速公路、5条铁路干线、长江黄金水道和枢纽型航空运输,环状和辐射状相交织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初步显现;市政、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日益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地形相对平坦,25度以下土地占80%,具备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用地条件;过境水资源丰富,长江

4、、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等江河穿越境内;生态环境敏感度和脆弱度相对较低;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 总体上,一小时经济圈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态势,能够迅速形成明显的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肩负起大城市带大农村、“一圈”带“两翼”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三节 机遇和挑战 走过“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十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整体上进入了“求突破、大发展、上台阶”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一小时经济圈建设面临五大新的机遇:一是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科学发展“定向导航”,使重庆未来发展目标更明、思路更清、重点更突出、动力更强劲,一小时经济圈作为重庆实现科学发展

5、的重要战略平台,将在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启加快发展、开创辉煌的新征程;二是国家批准我市设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全市重要的战略平台,将激发更大的改革创新活力,获得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三是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国家编制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一小时经济圈作为核心地区和先导启动地区,将在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新的增长极过程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四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小时经济圈是我市及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引更多产业、企业和新技术参与建设;五是全市经济增长运行周期在未来较长时期可望不

6、断延长,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将继续保持,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具备有利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但是,建设一小时经济圈也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偏小,支撑全市在西部省区市实现“率先”的差距还比较大;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统筹城乡任重道远;都市区与外围区县存在一定发展落差,缺乏大中城市传承衔接,生产要素向都市区单向集聚明显,向外辐射有限;基础设施体系承载力仍显薄弱,交通网络对城市群建设支撑不足,部分地区水资源保障不足;统筹一小时经济圈产业布局、要素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要求与城乡差异现状和现行行政体制的矛盾明显。同时,与我国东部地区以及周边地区之间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

7、烈。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机遇凸显,挑战并存,必须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乘势而上,率先发展,奋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未来五年及更长时期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努力将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和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带动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8、。 基本原则是: 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人口转移、产业集聚和城镇发展;也要充分发挥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和发展公益事业的责任。 发挥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既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集聚产业和要素,壮大经济规模;也要充分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享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既要继续做大做强主城九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核心中的核心、率先中的率先”;也要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引擎”板块,促进所有区县共同加

9、快发展。 竞相发展与联合协作相结合。既要强化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自主发展意识,增强独立作战、参与竞争的能力,也要按照经济流向加强跨行政区域的经济联合与协作,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既竞相发展又携手共进的良好态势。 激发体制活力与扩大内外开放相结合。既要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突破行政区划固有的区域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要着力“软实力”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形成更加活跃的开放局面,不断提高开放度,获得更大的外推动力。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小时经济圈是全市落实“314”总体部署的主体支撑。全市的发展定位既有“加快、率先”的要

10、求,又要在“快”的基础上“统筹”发展,本质上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按此原则,一小时经济圈分阶段发展目标是: 到 2010 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GDP 年均增长14%,达到4600亿元;人均GDP达到25600元;常住人口达到18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6%。 到 2015 年,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作用初步显现,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框架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展开,形成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

11、和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发展和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GDP年均增长15%左右,达到93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46500元左右;常住人口达到20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 到 2020 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统筹城乡第三节 发展支撑 着力构筑七大支撑体系,确保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目标实现: 构筑清洁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综合性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综合性轻纺食品产业等成长性高、带动性强、产业周期长的六大产业集群,构建“一心

12、四带”产业布局,支撑全市工业增加值翻三番以上,实现“加快、率先”发展。 构筑规模结构合理的城镇支撑体系。建设以主城特大城市为龙头,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相呼应,若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确保一小时经济圈容纳2200万人,城镇群容纳1760万人,满足生产生活和不断发展的功能要求,确保具备西部地区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构筑综合保障能力强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能源、水利、市政、通信等方面的保障能力,确保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人口、产业集聚等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实现。 构筑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提升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

13、等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全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支撑全市对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社会服务的影响和辐射,支撑构建和谐重庆。 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支撑体系。以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城镇建设为重点,强化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两翼”支撑,优化“一圈两翼”布局,确保全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构筑改革开放支撑体系。分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内外开放,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确保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构筑重大项目支撑体系。围绕一小时经济圈重点任务,策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2020年累计完成12万亿元左右,构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

14、投资支撑。第三章 构筑优势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重振雄风。 第一节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构建五大重点产业布局区,培育四大产业密集带,形成“一心四带”产业布局格局。 优化都市核心产业区。与城市发展方向相衔接,构建五大产业布局区。极核产业区,指高速公路内环线以内的区域,打造成为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限制发展一般加工业和低附加值产业,提升产业内在质量,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培育四大产业密集带。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和资源利用合

15、作,建设四大产业密集带。渝涪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依托长寿、涪陵等城市,发展化工、冶金、医药、食品、轻纺、机械、建材等产业,建设西部最大的天然气石油化工基地和西部重要的大型钢铁基地,向西沿江与主城北部新区、空港工业园、港城工业园、鱼嘴工业园等协同发展,向东辐射带动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产业协作。成渝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沿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以及规划建设的成渝客运专线,依托江津区、永川区、大足县、双桥区、荣昌县、璧山县等城市,重点发展机械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造纸、食品、制鞋、饲料兽药产业和旅游业、现代农业,着力构建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密集区,加强与四川内江

16、、泸州等地区产业分工协作。渝遂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沿遂渝铁路、渝遂高速公路及嘉陵江,依托合川区、铜梁县、潼南县等城市,主要发展新型建材、能源、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制鞋、食品工业和现代农业,加强与四川遂宁、南充等地区的要素集聚和产业分工协作,与成渝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产业纽带。渝黔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沿渝黔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依托綦江县、南川区、万盛区等城市和巴南区、南岸区部分区域,主要发展能源工业、煤化工、有色冶金、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构成与南贵昆经济区紧密联系的重要产业纽带。第二节 大力发展六大产业集群 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产出规模超千亿的重大产业集群,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形成宽系列、多品种、多品牌、专业化、集团化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加快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