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诊断学教材.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814755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傣医诊断学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傣医诊断学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傣医诊断学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傣医诊断学教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傣医诊断学教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傣医诊断学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傣医诊断学教材.DOC(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傣医诊断学的起源与发展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来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大量的诊疗治病经验和方药,逐渐形成了以傣医“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解药”理论、风病论为核心的一门学科。傣医诊法则贯穿于疾病诊治的全过程,是傣族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随傣族医学的起源而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知识仍散在的记载于傣医的各种经书、手抄本档哈雅之中,有的以口传、手授逐代相传,沿用至今得到不断发展。傣族共有100多万人口,属汉、藏、壮侗族语系,文字起源长达二千多年。后又引用印度的古巴利文字母为老傣文,

2、自产生文字后傣族的各种天文地理、医药知识等均被记载雕刻在竹板上,后又刻于贝叶经上。由于雕刻难度较大而慢,随造纸业的发展又产生了纸板经,傣医的各种医药理论、天文、地理知识又被转抄于纸板经中而称实用经。故此贝叶经多用来记载大家认可而价值较高的医药学、法律、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自佛教传入后印度的有关前述的知识也随佛经的传入而相传于傣族民间。傣族人民在继承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医学、中医学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传统医药学,通过不断的充实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傣族传统医学。傣族传统医学是祖国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祖国医学的三大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未病先治”,又有本民族医学的特

3、征,其内容主要包括“人体解说”、“四塔、五蕴”理论、疾病论治,包括内、妇、儿、伤、外各科疾病,“风病论”、“脏腑病辨”、“解药理论”、诊病方法、治病方法、制药方法、药物学、方剂学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内容有待进一步的整理,使之更加系统而完善,其中傣医诊病方法在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傣医用之诊察辨别复杂疾病,为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傣医在长期的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把点滴的经验收集归纳为“尼该档三”而记载于贝叶经中。这本经书成书年代难以考证,据老傣医们传说有两千多年历史。“尼该”即诊法,“档三”即意为诊病的三种方法,简称三诊,由于经书内记载为三诊,故在傣族民间几千年来一直以三诊(缺闻

4、诊)相传而用。第一、尼该(望诊);第二、尼该(问诊);第三、尼该(摸诊),内容与中医四诊相似,但又有别,已形成一套诊治疾病的方法。但又有不足之处,书中只总结收载了三诊,在实际应用中为四诊。针对不足之内容,我们召开了多次傣医诊法研讨会,在会上傣医们充分发表了意见,认为三诊不全面,应该补充闻诊。故将“尼该档三”(三诊)增改为“尼该档细”(即四诊),使之得到了充实、提高。通过整理后编撰为“尼该档细”诊法,具体内容见书中所述。综上所述,傣医诊断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发展于傣族人民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之中。其应用古老的、传统的、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来诊察、辨别、诊断疾病。故而免不了掺杂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

5、。我们应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其傣族医学的精华,努力发掘,继承加以提高和发展傣族医药学。第二章 傣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傣医诊断学,顾名思义,即诊察、辨别、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简介如下:一、尼该档细(四诊)即四种诊病的方法:(一)短朴害:1、短夯塔:即医生用眼观察患者的精神、神志、意识、形体、体态、容颜、认识、识别能力、感受性及形体发育情况等的变化。2、短难飘(望肤色),来辨别血味对病下药。3、短林(望舌)4、短蓬贺、贺(望头发、头颅)5、短纳(望颜面)6、短答(望眼)7、短乎、郎(望耳、鼻)8、短说(望口唇)9、短候(望牙、牙龈)10、短虎火(望咽喉)11、短火(望颈部)12、短多先哈

6、(望肢体)13、短领约(望二阴)14、短习、尤(望二便)(二)反、聋朴害(听、臭诊)1、反朴害(听诊)医生用耳细听患者的各种声音,如语音、咳嗽声、呼吸音、肠鸣音、哭笑声、呃逆声、嗳气声、呻吟声、叹气声等的变化。2、聋扑害(嗅气味)医生用鼻闻患者身体发放的各种气味,如汗味、疮臭味、口臭味、经血味、二便、足臭味、尸臭味等。(三)探朴害:医生向患者或陪诊者询问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用药等经过以及现在症状和其它疾病的相关情况,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四)赶朴害(摸脉、摸部位)“赶朴害”,摸诊之意,是医生用自己的手拇指、中指或五指及手掌或手背来触摸某些部位或不同部位动脉的跳动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

7、摸脉和摸部位两种。1、赶塞勒(摸脉)(1)赶塞勒贺(摸头额脉)(2)赶塞勒乎(摸耳前脉)(3)赶塞勒么(摸手腕脉)(4)赶塞勒哈(摸足背上脉)2、赶呢多(摸机体各部)(1)赶贺勐(摸前额)(2)赶贺郎(摸鼻尖)(3)赶乎(摸耳)(4)赶南斤(摸肌肤)(5)赶摆朗(摸肩部)(6)赶崩短(摸脘腹)(7)赶贺栽(摸胸部)二、辨解帕雅(辨别疾病)(一)四塔病辨傣医把复杂疾病按四塔分为四大类进行辨治。1、辨瓦药塔(风)的病变2、辨爹卓塔(火)的病变3、辨阿波塔(水)的病变4、辨巴塔维塔(土)的病变(二)寒热病辨傣族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寒热病邪关系最为密切,一切疾病均必须先辨寒热之性,再按其属内外病、新

8、旧病,结合四塔辨病来辨其属某塔、某脏腑、位于某盘而指导临床用药,寒热病辨在辨治疾病中占重要位置,只有辨清寒热方可对病下药而达治疗目的。(三)三盘病辨三盘学说是已故老傣医波温囡提出。他把人体分为三个部位,称为三盘,即上盘心脑头颅;中盘脾胃肝胆胰腺;下盘大小肠、子宫、膀胱及下肢。上、中、下三盘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老傣医用之来辨治复杂的脏腑病具有一定的价值。(四)脏腑病辨傣医的脏象理论没有中医那么深,更没有现代医学那么科学,但几千年前在傣医经书嘎牙山哈雅(人体解说)一书中即有记载。根据书中所述,傣医应用“四塔”、“五蕴”理论来解释脏腑的病变,如心慌、心悸、胸痛,认为是体内塔拢(

9、风气)不行,留滞胸中,气不行,则血不通,不通则痛。另外可能感受外在的帕雅拢(风邪),病邪入心阻滞气血运行而致,故心病应详审其因,各脏腑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协调,若某脏因发生病变,均可影响其他脏器的病变,而这种病变的表现主要反映在“四塔”功能的不足或有余,故指出不足的要补,有余的要泻,总之各脏腑有什么样的生理功能失调,就可能出现相应的病变表现,傣医治病则是以调平体内的“四塔”功能,使之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以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三、诊法的应用傣医的各种诊法即尼该档细(四诊)的选择应用详见书中所述。四、病案书写格式(包括门诊、住院病案书写格式及内容)。傣医病案,从古自今尚无人整理,其内容也散在的记载

10、于一些傣医的史籍之中,有的以口传手授相传,尚不规范,为此我们参照中医病案书写格式及要求加以整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应用,书中还列举了门诊和住院病案供参用。第三章 过帕雅(诊法)第一节 “尼该档细”(四诊)概要诊法,傣语称“过帕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尼该档细”(四诊)。1.短朴害(望诊);2.聋(反)朴害(听、闻诊);3.探朴害(问诊);4.赶朴害(摸诊,包括脉诊和触摸体表某些部位或发病部位)。傣医即采取上述“四诊”诊察复杂的疾病。“短朴害”(望诊),是医者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变化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聋(反)朴害”(闻、听诊),是医生用听觉或嗅觉来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声以及各种声

11、音的变化和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探朴害”(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以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用药以及其它情况来诊察疾病的方法;“赶朴害”(摸诊),是医生用手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额部、胸腹、手足以及各个部位的变化,以了解诊察疾病的方法。上述几种方法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几乎每个傣医都会用之以诊察疾病。但几千年的傣医史籍中虽有理论方药方面的记载,而诊法的内容却是散在的混杂于对各种疾病的诊治之中,没有完整、系统的资料可查。我们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走访名老傣医,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将之翻译、归纳、整理,使之具有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适用性,使之成为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相传于

12、后人。第二节 “尼该档细”(四诊)的具体内容一、短朴害(望诊)(一)短夯塔(望五蕴),指人的精神、神志、意识、形体、体态、容颜、思维、认识识别能力、感受性、性格以及形体发育情况等。一般来说正常人则为五官端正、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肌肉丰满、双目炯炯有神、思维敏捷、对答切题、反应灵敏、声音宏亮、呼吸均匀、对外界冷热痛痒等刺激耐受性敏感,故形体健壮,若反常则为病态。若见发热、口禁不语、牙关紧闭则为“沙力坝赶嘎”(一种热风证);不知羞耻地玩弄自己的前后二阴为“沙力坝”;憨哑不识人为“沙力坝”;坐卧不安为“沙力坝”;复视手足为“沙力坝”;乱脱衣裤为“沙力坝”;似鬼入体,如人将捕之为“沙力坝”;默默不语,

13、或昏不识人,乱抓手足,四处乱窜为“沙力坝”;出现寒颤为“沙力坝献昏”;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沙力坝”;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全身僵直,阴茎萎缩,阴道内紧缩为“沙力坝”;来回走动、胡言乱语、重复不休、夜寐不安为“沙力坝”;乱抠手足指(趾)甲,视之如憨人为“沙力坝”;攀高乱跳、惊恐不安为“沙力坝”;周身酸困乏力,昼夜紧闭双目,入夜时有低语自言为“沙力坝”;持续发热不退、口噤不语、神识不清为“沙力坝”;自语乱窜、大量饮水为“沙力坝”;惊恐不眠、坐卧不安、寻刀武棍、视物不清为“沙力坝”;不言语,痴呆憨笨如鬼状,周身出汗,口角大量流涎、复瓣手足(趾),口眼歪斜,双目上翻,或呆视,不停寻物为“沙力坝”;默默

14、不语,东敲西打,损坏物品为“沙力坝”;昼夜昏睡不起为“沙力坝”;项强抽搐为“沙力坝扎研”;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甚或死亡的为“拢答朗” 或称为“拢麻干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手散,似被打死的鱼一样不能言语的为“拢点栽”;入睡后突然出现不省人事、呼之不应或突然死亡而无人知晓的为“拢毕旧朗”;平素体健,步行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为“拢毕答朗”。上述为诸因而致“夯塔”损伤所产生的种种临床病症,我们可通过对“夯塔”的观察来初步诊断一些与精神、神志、神经系统有关的各种发热或不发热的疾病。(二)短南飘(望肤色)来辨血味对病下药。望肤色,辨血味对病下药是傣族医学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沿用至今有较大的价值。一般

15、来说肤色白的人血甜,可选用苦辣味之药治之;肤色红的人,血咸,可选用辣味之药治之;肤色黄白的人,血淡,可选用辣、咸味之药治之;肤色黑的人,血苦,可选用酸甜药治之。正常人之肤色可分白、黄白、红黑、黄黑;病态肤色有苍白、淡白、蜡黄、黄如鲜桔(金黄色)、黑、红、紫黑色等。苍白色主体内“塔菲”(火)不足,或感受“帕雅拢嘎”(冷风寒邪)而使气血流行不畅,或因疼痛刺激如患“拢旧”(痉挛风)、“拢兰拢申”(风寒湿痹)或“拢旧贺栽”(冷风寒邪内侵心胸而致的胸痹、心绞痛之症)、或“拢沙喉”(关节红肿痉挛剧痛)可致气血流行不畅而致面色苍白。另还可见慢性病、病危、“塔都迭”(四塔衰败)之病症或急性病临死时之面色。淡白

16、色主“四塔”功能低下,“塔喃”(水血)、“塔拢”(风气)不足之病证。气血不足,不能上荣颜面而见淡白色。多见于产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耗损之病症。蜡黄色多见于“案答蒿”(阴黄)、胆囊病变、脾胃病如脾胃虚弱、慢性消耗疾病。主要因体内“四塔”功能低下,不能吸收消化营养物质所致。金黄色,色如鲜桔多见于“案答勒”(黄疸病,包括多种疾病出现的黄疸在内,如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肝胆癌症)或因饮食不节误食毒物或禁忌而发生的各种疾病。换句话说,无论何因引起的急性黄疸都可看到患者眼目皮肤发黄,色如鲜桔。黑色面色暗黑焦燥者,多见于“塔菲”(火)过盛,烧灼“塔喃”(水血),使之伤到极点或水枯竭之疾病。或由于“四塔”功能衰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