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课堂板书的要求.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806212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学语文课堂板书的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小学语文课堂板书的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小学语文课堂板书的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小学语文课堂板书的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小学语文课堂板书的要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小学语文课堂板书的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学语文课堂板书的要求.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小学语文课堂板书的要求一、板书的内容,要求目的明确,简洁精要,有启发性 1有明确的目的板书设计第一重要的是目的明确,因为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主心骨,像作文要紧扣中心一样。有的板书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整篇课文的注音、识字、解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全部抄上,应有尽有,黑板写得密密麻麻,形如蜘蛛网。学生头脑里留下的是一团糊。这样的板书就是没有确定明确的目的。板书目的的确定,要依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从课文的实际出发,从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出发。写人的板书可侧重在人物形象、性格品质上;记事的可侧重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是事情的经过上;状物的可侧重在事物的特征上;写景的可侧重在景物的描写

2、上;说明文可侧重在归纳科学知识上。像一篇课文而言,必须在确定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然后再设计板书。目的不同,板书角度和重点也就自然不同了。一篇课文两个课时,如果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从整体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的重点是品味词语,那么两节课的板书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老师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自己设计板书,千万不要无视教学目的而照搬别人的板书。2简洁精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一文中说:“我觉得板书不在乎多,贵在精要。”好的板书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语言的合金,符号和图线也相当节省的,又是准确恰当的,能够抓住重点、要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出最能反映教学

3、内容的精髓设计板书,力求以少胜多、简处求丰。如高尔基的童年的板书。整个板书只有四个字。板书围绕“书”这个中心,抓住阿辽沙借书、藏书、读书的细节,引导学生,理解他“想尽办法读书,谁也阻挡不了他”的苦难的童年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再如郑板桥巧劝舅父的板书也十分简洁。 3富有启发性一幅好的板书的内容,决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词语的堆砌,也决不是没有联系的内容的排列。它简明、清晰,能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能提供一条思路,一条使学生开窍有充分思维余地的思路,使板书中静态的文字、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积极而有效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说板书的设计过程实际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如有位老师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就设计了如下

4、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精要地揭示了作者思路,并抓住了教学最重要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讨论,板书的文字简洁、线条示意恰当,一个大“?”留下了大量空白,启发学生自己去领悟、去回答。再来看看巨人的板书,这则板书至始至终都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板书的主体,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共同讨论,合作板书由于板书多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独自设计的,在讲读教学过程中,一手包办、死定框框、硬灌硬塞、强制就范的现象决非罕见。有些老师分析课文,就是循着事先拟好的板书、提纲去分析的。为了使板书提纲中预拟的词语都一一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教师便要放连珠炮似的去提问。如果学生未能说中,教师便要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启发”,似乎教师的

5、提问只是为了逼出板书提纲中的一个个词语,从而一点一滴把教案中的那个提纲原封不动地搬到黑板上。如教学沙漠里的“船”,学生一般都能从课文中找到骆驼三方面的特殊本领:带路、预报气象、驮东西。但有位教师在板书时,预先有如下设计:“带路”一词是课文中有的,学生一般都能挪用过来,但要概括课文内容而得到“报警”和“负重”两项,却有些难度。有的说:“预报大风”,有的说“预报”;对于“负重”,许多学生也只能按课文的意思说“驮很多东西”或“驮东西”。猜来猜去,都猜不对教师概括的两个字。最后教师只得边指责边由教师自己揭破“谜底”:“预报大风叫报警,驮很多东西叫负重,怎么连这都不懂呢!”这样的板书过程,严重地违背了以

6、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板书不仅无补于教学,反而会干扰教材知识信息的传导,扼杀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优秀的教师,在板书中不仅诱导学生参与板书的讨论过程,而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分析学生的意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机智地捕捉学生的正确答案。学生的意见只要有一点可取,就予以肯定;基本对就按学生的板书。其实,有时候学生的意见,或者比老师高明一筹。集思才能广益,我们千万不要迷信自己,而要相信学生。有位老师教学猫事先设计了如下板书:在讲解分析中,学生提出的“顽皮”和“坚强”比教师备课时设计的“贪玩”和“顽强”来,不是更确切吗?当学生的意见被教师采纳并写在黑板上时,学生得到了鼓舞,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7、,这种喜悦又反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课文。三、板书的示现方式和时间,要求配合讲解,示现适时 语文课上,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主要是靠口头语言来传递的。用口头语言来“传递授业解惑”,这是语文课上教师所采用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而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只有和教师的口头语言即教师的讲解有机配合,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发挥板书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板书要配合讲解,并不是一定要边讲边写,而是要求教师考虑板书内容在讲解过程中示现的次序和时间。按照教学需要,有的板书内容可以先讲后写,有的则要先写后讲,而有的必须边讲边写。一些优秀的语文老师在板书过程中是特别注意配合讲解、适时示现的

8、。如有位老师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他先板书“董存瑞”,说明这篇课文是讲董存瑞的故事;当讲读到“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盖”,构成一种暗堡时,板书“暗堡”;当讲到“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时,板书“舍身炸”。至此,黑板上出现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个完整的题目,这个题目就是一幅精心设计的板书。 板书的示现方式除了临堂书写外,还有一种遮掩式。即教师对板书作了精心设计后,事前写在小黑板上,用纸或布遮住,上课时,往大黑板上一挂,随着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逐条揭示。这种方式,它的优点是:遇到板书内容较多时,可以节省板书时间,便于进行其他教学活动。但是,它有一个致

9、命的弱点,就是它像让学生猜谜语似的,猜对一条就揭一条,万一猜不对,教师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去启发引导,直到猜对为止。这实际上是教师先定一个框框,让学生去就范。用这种方式示现板书,固然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但是束缚了学生的思路,权衡起来,是得不偿失的。有的教师之所以采用遮幅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本身的字写不好,怕出丑,于是在事前把设计的板书请别的老师代写在小黑板上,借以藏拙。求人不如求己,语文教师应该下决心练好字,一般不应采用遮掩式。 四、板书的形式,应该布局合理,书写规范,用色恰当1、布局合理是指对板书的位置、书写的文字、符号、线条做出严格恰当的安排,既要规范、紧凑,又要谐调、美观。从整体上看,板书

10、的布局说到底是指教师如何艺术地利用版面问题。教师首先要懂得利用版面的一些技巧。常见的语文教学板书布局有以下几种: 中心板。以黑板中心为主板,自始至终保持整洁,不轻易擦。黑板两侧留有少许版面,以供辅助板书用,随用随擦。 二分板。版面一分为二,左侧为主板,右侧板辅助板书用。 三分板。以黑板左侧为主板,书写最主要内容;中间为副板,对左侧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板书;右侧作为机动,供注音、解词或作补充说明用。布局合理,还要求教师根据板书内容恰当选择板书格式,用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去表现内容,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完善的统一。要选择好板书的形式,一要熟悉板书的内容;二要掌握各种格式的优缺点;三是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11、2、书写规范一是线条、符号要规范;二是文字书写要规范。 教师要熟悉并规范使用一些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如括号“”表示知识包括的范围或问题的综合;圆点“”表示特别引起注意的字词句;箭头“一”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用以揭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框“口”表示问题的结论或对事物的总结,给人以整体感;直线“”或“ ”表示重要、关键处;虚线“”表示隐蔽或微弱处。 板书的文字书写要求正确、清楚、端庄、匀称、美观。这不仅有助于激起学生记忆的兴趣,提高记忆效果,而且能潜移默化带动学生写好字。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崔峦先生说:“好的板书书写要规范、优美。教师的板书是比任何一册字帖示范作用都更大、影响更深远

12、的活字帖。没有一个学生不在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老师的字,特别是语文老师的字。以至有些学生的字同老师的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说明教师的板书规范、优美,对于学生的书写何等重要。” 3、用色恰当好的板书也很讲究板书的色彩,彩色粉笔的用与不用,完全取决于教学的需要。用多用滥了,板书眼花缭乱,干扰学生思维。用得恰到好处,便有画龙点睛之妙。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精心运用手中的五色粉笔,巧妙地发挥粉笔这种无声语言的艺术魅力。如一位老师教翠鸟时,用绿色粉笔板书了文题,可谓独具匠心,既直观地解释了标题“翠”的意思,又描摹出鸟的颜色,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视觉形象。再如一位语文老师常发现学生把“牙膏”的“膏”漏掉秃宝盖下的“口”,纠正时一位老师抓住“膏”的造字特点,特意用红色粉笔板书上部,突出其声符,使学生懂得它是“形声”字,上部是“高”的变形,以后学生再也不写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