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779881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刘鹏义 王丽娜近年来,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用工量大幅增加,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七里河区外来流动人员高度密集,随之带来的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与教育问题。农村外来务工子女虽然在全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绝对数并不少,且分布于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之中,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到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一现状分析1缺失关爱,情感孤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对农村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外来务工子女”

2、最大问题。对于一些儿童来说,父母成了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外来务工子女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主、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受委屈无处倾诉,逃学上网玩游戏等现象十分普遍,在网络中寻求情感生活,其人格更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或偏于抑郁,普遍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2、家庭教育缺失。谋生的忙碌,使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无暇教育子女。大多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往往时间长、强度大,没有节假日,以至于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而且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认为送孩子上学,家长只需给孩子交学费就行,其

3、他事情都交给学校和老师。于是,有的孩子就钻空子,以家里有事或生病为由,迟到、早退或者旷课。班里有一位姓郭的学生,家长是跑货运的进城务工人员,整天奔波于全国各地。孩子虽然在校表现尚可,但放学后喜欢呼朋唤友、聚众斗殴。家长对此一无所知,老师去家访,找不到人;打电话,还是找不着人。最终这孩子因参与群殴,触犯了法律。作为老师,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后果,是清楚的,但问题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3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较差,衣着不整洁,语言相鲁,出口成“脏”,有的性格暴躁,对于我校各个级段的养成教育要求做得不够好,乱扔、乱抛的不卫生行为在他们身上出现的概率较高,有的外来务工子女

4、的学习习惯也较差:课前很少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4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困难。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他们把其子女放到学校并不是让他们接受真正的教育,让其成人成才,而是把学校看作“托儿所”,从而让其工作无后顾之忧,采取了“无所谓,任其自然”的教育态度,很少与班主任、科任教师交流其子女的成长历程。家长的种种言行,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孩子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困难。再加上孩子不断变换学校,不断地被迫接受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课程经常衔接不上,所以各个级段的暂时后进生都是以这类学生为主,成绩好、比较好的仅占10%左右,成绩差的接近60%,最差的几个往往都

5、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5情绪消极,不愿交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新环境上学之后,心理适应能力差,有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有寄人篱下之感,情绪消极不愿交往,再加语言上存在隔阂,心理上的自卑、胆怯,与老师、本地学生缺乏情感上的交流,许多外来务工子女有焦虑心理、恐惧感、抑郁感,易暴躁,经常有愤世嫉俗的心理,在这之后是自卑胆怯的心理,交往的人往往都是外来务工子女自己的小团体,上学、玩耍都在小圈子里,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往。二全面调查在各班班主任的支持、配合下,我们对龚家湾第三学校全部20个班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设置了以下几条提纲请班主任予以填写:1、本班农村外来务工子女的基本情况(总人数、托管情

6、况等);2、本班农村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安全、品行、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农村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分析;4、各班和学校针对农村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5、解决农村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难与对策建议;6、今后本班推进农村外来务工子女工作的设想和打算。三数据汇总共发放调查表21份,回收21份,21份均有效,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共有118名,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3.8%左右,其中又以河南省、陕西省、我省的庆阳市、定西市、天水市居多。四对策探究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社会调控与管理作用。外来务工子女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的“私事”,外

7、来务工子女问题源自农民工问题,而农民工的产生从我国城乡统筹的角度来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农村外来务工子女问题反映的是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机制的缺失,应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社会调控与管理作用,建立专门的档案,设立咨询机制。外来务工子女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各级基层组织应建立专门的档案,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同时又设立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辅导,二是为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设立外来务工子女热线,不仅保障他们生活上的求助,更要对其心理进行及时疏导。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外

8、来务工子女的监护体系,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缺失的亲情。2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近几年来,随着外来学生的不断增多,在教师意识中有这样一些观念:一是我们学校是为当地人服务的,至于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我校的事;二是外来学生的增多,由于学生素质以及家庭原因,既增加教师负担又影响班级甚至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能不收外地学生尽量不收。面对这样一些声音,我们从义务教育法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他们的子女依法也应该与当地学生一样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因此要求全体教职员工统一思想,以大局为重,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妥善解决流动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3多管齐下,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综合素质

9、。大量外来务工从员子女进入学校就读后,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健全的教育工作网络,以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学会做人为目标,深入挖掘德育内涵,丰富德育形式,拓宽德育渠道,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在特别的时刻如节假日、生日,特别的事件如大型考试、集体活动、各类评比的事件中,给予这些学生以特别关注。放假时提醒注意安全、询问假期安排;生日时的一句祝福;考试前的叮咛 。要保证对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的关怀真正落实,不仅在校内师生互结对子,更要在其住地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互结对子,在他们犯了错误、遭受尴尬和失败时,及时地给予安慰。父母缺失的孩子无疑是敏感的,

10、他们干涸的心灵需要用爱心和耐心之水来浇灌。全校教师总是及时以关爱使者的角色出现,用真情打动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把跟学生谈心、沟通、交流当作习以为常的事情。以保证外来务工子女不仅在校内感受到温暖,更让其校外感受社会阳光的关怀,可以帮助其人格的健全。校内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来吸引外来学生,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通过举办“校园吉尼斯”、“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学校艺术节”等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外籍学生尽快融入集体,互相沟通,同学之间建立起理解、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组织好校园文化艺术节、德育专题等活动,丰富外业务工人员子女的校园生活,培养他们各方面素质。班主任建立专门的档案,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他们

11、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辅导,二是为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不仅保障他们生活上的求助,更要对其心理进行及时疏导。即定人定时对这些同学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又要加强与其父母的联系,通过问卷、谈话、家访待形式,对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特点,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发放家庭指导材料,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五、活动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与教育,外来务工子女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校内外来务工子女的行为习惯能符合各级段的养成教育的要求,学习动机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12、,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增多、校外去网吧的人少了,与社会闲杂人员的交往少了,与父母的交流多了。总之,外来务工子女违法乱纪少了,人格更健全了,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了,保证了校园的文明和谐。六、需要思考的问题相比较城乡结合部其它学校,我校的外来务工子女人数、占全校学生的比例都远低于其它兄弟学校。究其原因,我校并不是本片区被教育行政部门被指定专门的定点学校,而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来说,他们也十分渴望让自己的孩子能到教育资源相对优越的我校就读,这对他们来说这就象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在城区其它教育资源相对优越的所谓“强势学校”,这样的现象更加严重,这些优势教育资源连本地学生都满足不了,外来务工女要想在其中就读

13、,就更困难了。而我们国家现在提倡教育公平,特别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减免了一切费用,城市学生也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国家财政按照学校学生人数拨付教育经费,没有区分是否是农民工子女,也没有专门为指定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拨付其它费用。经费问题解决了,为什么我们的外来务工子女不能和他的暂住地的城市孩子一样,享受相对优越的教育资源呢?这恐怕要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改变固有的观念:我们学校是为当地人服务的,至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我们的事;外来学生的增多,由于学生素质以及家庭原因,既增加教师负担又影响班级甚至学校的教学质量。如果我们站在农民工的角度想一想,其实外来务工人员同样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同样是这座城市的主人,他们的子女就应该享受到和普通城市孩子一样平等的教育。(此文发表于基础教育2010年第五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