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70861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业化工市场与投资顾问 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4.1 吡蚜酮上下游产业链分析国内外吡蚜酮的合成主要以乙酸乙酯和水合肼为起始原料,通过缩合、环合、烷基化、缩合、水解、缩合的合成路线生产吡蚜酮。图4.1 吡蚜酮产业链结构图目前我国乙酸乙酯和水合肼供应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吡蚜酮的生产需求。4.1.1 乙酸乙酯乙酸乙酯又称醋酸乙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快干性,用途广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极好的工业溶剂,被广泛用于醋酸纤维、乙基纤维、氯化橡胶、乙烯树脂、乙酸纤维树酯、合成橡胶、涂料及油漆等的生产过程中。我国醋酸乙酯的生产始于1954年,随着我国化学工业和

2、医药工业的发展,醋酸乙酯生产逐步发展起来。醋酸乙酯的生产能力从1997年的10万t/a左右增长到2005年的64.3万t/a,同时产量也从1997的7.1万t/a增长到2005年的37.1万t/a,增长非常迅速。目前,我国醋酸乙酯生产企业有20多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总生产能力达到142万吨/年以上。总的来说,近年我国醋酸乙酯无论是在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由于生产发展过快,消费市场没有同步增长,生产企业装置开工率已经大幅度下降,市场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态势。4.1.2 水合肼4.2 吡蚜酮应用研究吡蚜酮杀虫剂作用方式独特,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

3、生直接毒性,但是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据科研人员介绍,即使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性,吡蚜酮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特别是蚜虫、白粉虱、黑尾叶蝉仍有独特的防治效果,可用于多种抗性品系害虫的防治。因其具有的高选择性、对哺乳动物的低毒性和对鸟类、鱼类、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安全性,在综合防治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吡蚜酮由于无交互抗性,对天敌高度安全,十分适合抗性害虫防治,对水稻、蔬菜、棉花、小麦、果树等作物的蚜虫、白虱、叶蝉、粉虱、椿橡具有很高的防效。该药对同翅目害虫选择性极佳,对蚜虫的选择性优于目前最好的抗蚜剂抗蚜威。在我国,1999年张存政等报道吡蚜酮对蔬菜蚜虫具有活性。200

4、0年顾正远等报到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触杀和内吸活性,建议用量150g/hm,残效期可达1520天。2004年黄剑等报道吡蚜酮是一种新型的杀虫剂,具有独特的口针穿透阻塞(blockage of stylet penetration)作用方式。昆虫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产生不可逆转的拒食作用,最后死于饥锇。沈晋良教授测试初步结果表明吡蚜酮具有较高的饥饿致死活性。陆晓峰、张世兵等试验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和小麦蚜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江苏省植保站田间试验证明吡蚜酮是新一代防治稻飞虱的专用药,具有优秀的防治效果。近年来,灌南县小麦穗蚜发生较重,给小麦丰产丰收造成一定威胁。为了筛选出防治小麦穗蚜的高

5、效药剂,为今后小麦穗蚜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控制其发生与危害,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选择市场上防治小麦穗蚜的常规农药,进行不同药剂的防治试验。试验情况总结为:20%吡蚜酮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毒死蜱乳油、25%氰戊乐果乳油防治小麦穗蚜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用药量情况下,以20%吡蚜酮悬浮剂300 g/hm2效果最好,40%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 g/hm2次之,其他一般。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吡蚜酮速效性差,34天才见效,持效期可达1520天。据试验,在褐飞虱发生基数为百穴4000头的情况下,每亩用吡蚜酮5克和75克

6、(有效成分),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的防效分别为19.5120.86、67.474.3、82.0184.64,两用量防效差异不大。在麦田一代灰飞虱2龄和3龄若虫高峰期,亩用吡蚜酮57.5克(有效成分),7天后防效可达94左右。研究同时发现吡蚜酮对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也有效,且优于常用药剂噻嗪酮、吡虫啉等。近年来不少企业对吡蚜酮复配制剂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据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研究证实,吡蚜酮与异丙威复配对褐飞虱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以质量比为1:2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其配方利用吡蚜酮与异丙威的增效作用(吡蚜酮是新型杂环类高效选择性杀虫剂,其作用方式独特,持效期长;异丙威是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具有

7、较强的触杀性,但持效期较短),弥补了单剂产品自身不足,延缓了害虫对吡蚜酮和异丙威单剂的抗药性,提高了药剂施用效果,扩大使用范围,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和食品中农药残留。与吡蚜酮单剂相比,混剂的应用成本显著降低了。经过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10吡蚜酮+20异丙威)对水稻褐飞虱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的防治效果。作用对象:吡蚜酮属非杀伤性新型杀虫剂,其制剂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观赏植物、蛇麻草、落叶果树、柑橘、水稻、棉花及多种大田作物,还能够控制马铃薯上所有的重要蚜虫以达到控制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吡牙酮持效

8、期在20天以上。性质及作用特点:25吡牙酮悬浮剂是新型的杂环类高效选择性杀虫剂,具有很强的内吸性,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通过内吸传导作用散布到作物各个部位。其作用方式独特,对害虫没有直接击倒活性,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能马上堵塞昆虫口针,使其停止取食,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在因停止取食而死亡之前的几天时间内,处理昆虫可能会表现得很正常。正是因为吡蚜酮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它和以前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药剂没有交互性;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只对刺吸性口器昆虫有效),对哺乳动物、鸟类、鱼虾、蜜蜂、非靶标节肢动物等都有很好的安全性。另外,吡蚜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土壤中的淋溶性很低,仅存在于表层土,在推荐施用

9、剂量下对地下水的污染可能性很小。推荐施用方法:吡蚜酮可以用在蔬菜田和观赏植物上防治各种蚜虫和白粉虱,防治蚜虫的推荐用量为10g(a.i.)/hm2;防治白粉虱的推荐用量为20g(a.i.)/hm2;在烟草、棉花、马铃薯作物上可以用来防治棉蚜和桃蚜,推荐用量为100200g(a.1)/hm2;在水稻上,茎叶处理用量为100150g(a.i.)/hm2;种子包衣1.5g(a.i.) /hm2就可以防治黑尾叶蝉;在柑橘和落叶果树上,520g(a.i.)/hm2的用量就对蚜虫有防效。表4.1 吡蚜酮杀虫谱及使用计量表作物防治害虫建议使用计量水稻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叶蝉16-20克/亩水稻拌种1a.i.g/667m2小麦灰飞虱、蚜虫16-20克/亩茶树小绿叶蝉、蚜虫25-35克/亩棉花烟粉虱、蚜虫、蓟马20-30克/亩大棚蔬菜白粉虱、蚜虫16-20克/亩露天蔬菜蚜虫、飞虱16-20克/亩瓜类蓟马20-30克/亩花卉蚜虫、蓟马2000-3000倍液喷雾柑橘蚜虫、黑刺粉虱2000-3000倍液喷雾果树苹果蚜、桃蚜2000-3000倍液喷雾梨树梨木虱2000-3000倍液喷雾内容摘自六鉴化工咨询()发布吡蚜酮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 1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