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员考试(静载试验A)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655360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测员考试(静载试验A)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检测员考试(静载试验A)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检测员考试(静载试验A)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检测员考试(静载试验A)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检测员考试(静载试验A)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检测员考试(静载试验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测员考试(静载试验A)(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岗位合格证考核静载试验(检测员)A试卷姓名 单位 一、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1分)1、 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确定单桩的水平临界荷载时,下述 不正确A、当采用单项多循环加载法时,取H-t-Y0曲线出现拐点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B、当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 取H-Y0曲线出现明显拐点的水平荷载值;C、取H-Y0/H曲线上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D、取H-s曲线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2、 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承载力检测前,基桩(预制混凝土桩)在饱和粘性土里的休止时间至少应达到 天。A、7; B、

2、10; C、15; D、25。3、 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为设计提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数据的灌注桩施工时应进行 。A、低应变检测; B、抗压试验; C、超声波检测; D、成孔质量检测。4、 采用千斤顶测力时,油压值恒定时,液压千斤顶的出力只与 有关。A、压力; B、压强; C、活塞面积; D、活塞行程。5、 单桩的水平极限承载力是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倍。A、1.5; B、2.0; C、3.0; D、不好判断。6、 为了提高静载试验的加载精度和准确性,应优先采用 量测荷载。A、压力表; B、荷重传感器; C、百分表; D、压力环。7、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

3、0007-2011,对岩基载荷试验而言,每个场地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 作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平均值; B、最小值;C、最大值; D、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的平均值。8、 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进行桩身内力测试,测定土层摩擦力,传感器埋设断面距桩顶和桩底的距离 。A、不宜小于1 倍桩径; B、不宜小于2 倍桩径;C、不宜小于1 m; D、不宜小于0.5m。9、 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位移测量的基桩点应设置在与作用力方向垂直且与位移方向 的试桩侧面。A、相同; B、平行; C、垂直; D、相反。1

4、0、 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职业道德准则第十条:制度公开、 。A、数据公开; B、接受监督; C、人员公开; D、收费公开。11、 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 加荷方法。A、快速循环加载法; B、慢速循环加载法;C、维持荷载收敛法; D、慢速维持加载法。12、 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使千斤顶 工作。A、串联同步; B、串联异步; C、并联同步; D、并联异步。13、 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对基准梁的安装规定,基准梁应具有一定刚度,基准梁与基准桩的连接应满足 。A、两端均固定; B、两端简支

5、;C、一端固定、一端铰接; D、一端固定、一端简支。14、 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取s-lgt曲线 荷载值。A、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起始点; B、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后一级;C、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 D、最大加载。15、 下述哪种桩型 不属于挤土桩。A、预制方桩; B、高强管桩; C、搅拌桩; D、夯扩桩。16、 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定义,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最大加载的一半;B、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极限承载力的的一半;C、地基承载力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D、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压

6、板直径或板宽的0.006d所对应的压力。17、 单桩抗拔静载试验,当埋设桩数压力、应变测量传感器时,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可直接测量桩的抗拔摩阻力; B、可测到各土层的抗拔摩擦力;C、可测到桩端阻力; D、可测到桩顶上拔量。18、 在单桩抗拔静载试验中,需测量桩端上拔量时,应预先 。A、在桩顶埋设位移测量杆; B、在桩端埋设位移测量杆;C、在桩身埋设应力传感器; D、在桩身埋设应变传感器。19、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抗拔灌注桩,发现中下部位有明显 的桩不宜作为抗拔试验桩。A、扩径; B、缩颈; C、局部夹泥; D、局部离析。20、 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水平极限承载

7、力是对应于桩身折断或桩身钢筋应力达到屈服是的 。A、临界荷载; B、本级水平荷载; C、前一级水平荷载; D、残余水平荷载。21、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规定,复合地基中高粘结强度的桩体与基础往往不是直接接触的,而是通过厚度为 B的垫层(碎石或砂石垫层)来过渡。 A1020cm B2030cm C3040cm D4050cm22、建筑物基础按埋深条件分时深基础是指埋深大于基础宽度的 倍或埋深大于 米 A1 2 B2 5 C3 8 D5 1023、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在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中,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属于 级设计等级。A甲 B

8、乙 C丙 D丁24、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对于承载力检测,混凝土灌注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28d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预制桩(含钢桩)在施工成桩后,对于砂土,不应少于 d。A7 B10 C15 D2825、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当采用低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时,受检桩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0%或预留立体试块强度不得小于 MPa。A5 B10 C15 D3026、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不应采用 。A多循环加载法 B慢速维持荷载法C快速维持荷载法 D维持荷载收敛法27、根据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应采用 。A多循环加载法; B慢速维持荷载法;C快速维持荷载法; D维持荷载收敛法。28、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采用牵引法时,反力结构与试桩之间净距不宜小于 倍桩径。A2 B4 C5 D1029、基桩质量检测时,承载力和 两项内容密不可分A可靠性 B安全性 C完整性 D有效性30、下列哪一项不是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目的 。A确定单桩水平临界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土抗力参数B判定水平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C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身弯矩D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的抗拔摩阻力31、在检

10、测工作程序中,调查、资料收集的下一步是什么 。 A设备、仪器检定 B制定检测方案 C前期准备 D现场检测32、下列哪一项不是检测报告应该包含的内容 。A受检位置对应的地质柱状图B承压板材料、规格、允许最大受力状况C检测土层类型或复合地基处理型式D采用千斤顶的外形尺寸33、通常对复合地基施加竖向荷载后,随时间的增长,桩土间应力会相对转移。荷载施加初期,土承担的荷载 ( ) 桩承担的荷载。随着荷载的增加,应力逐渐向桩体转移,桩间土承担的荷载比例逐渐 ( ) ,桩承担的荷载比例逐渐 ( ) 。A大于, 减少, 增大 B小于, 减少, 增大C大于, 减少, 减小 D大于, 增大, 增大34、下图为百分

11、表的表面,读其示值,按右侧安装型式,请给出A、B表读数,表读数过程由A到B作为抗压桩试验的什么阶段。 A 7.203mm 80.139mm 由A到B为加载阶段 B20.069mm 13.602mm 由A到B为卸载阶段 C 7.204mm 80.138mm 由A到B为卸载阶段 D20.071mm 13.601mm 由A到B为加载阶段 A表 B表35、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规定,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要点中,当采用堆载法加载时,下列哪一项不符合规定 。A堆载支点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B堆载的支墩位置对试桩和基准桩的测试产生较大影响确定,无法避开时

12、应采取有效措施C堆载量大时,可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D试验反力装置的承重能力应满足试验加载要求36、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 对应的荷载值。A、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 B、发生明显陡降点的前一级;C、线性变化的最后点; D、最大加载。37、单桩水平荷载试验,当需要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时,宜采用 。A、多循环加、卸荷载法; B、单向多循环加卸荷载法;C、慢速维持荷载法; D、快速维持荷载法。38、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岩石地基载荷试验不可确定 岩石地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的承载力。A、完整; B、较破碎; C、较完整; D、破碎。39、GB50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