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需熟练掌握的公式.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57797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评需熟练掌握的公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评需熟练掌握的公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评需熟练掌握的公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评需熟练掌握的公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评需熟练掌握的公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评需熟练掌握的公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需熟练掌握的公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需熟练掌握的公式$ o9 k& F) A* v+ L1 j. ) l一、大气部分:, x. I# ( H1、等标排放量计算公式:(导P33)8 AJ7 J- $ u- y N2 Z (m3/h), S. Y+ H8 x5 o9 S/ u2 B3 w5 S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9 e/ F% % V/ b$ q o1 记住2.5108和2.5109为界。# Z0 h+ x: _& 0 N% y) h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1 i1 u. F1 N3 I: x) |2、源强计算公式:(技P38、技P125); u6 j$ 6 U$ M5 r# r# L: NQSO2=G20.8S(1-s

2、): v/ ) R3 oh Y6 * QwQ烟尘=GAA (1-)4 J ) ?2 g% y XQi(kg/h)= QNCi10-64 y( d/ r3 y3 b+ HQN废气体积流量,m3/h;(常用引风机风量)6 f2 j v* j M) Y/ G3、抬升高度公式:有风,中性和不稳定条件/ w) F0 Q* b9 C, 4 S(1)Qh21000KJ/s,且T35K时:7 i m; Q( R+ H; l0 b& S( W y# q城市、丘陵(城市及近郊区):Qh0.35PaQvT/Ts2 4 s1 5 A$ ?) B. e0 % r/ 6 u. Z) Yf1 u: Y! $ I C% v(

3、 平原农村(农村或城市远郊区):0 , x* o& W; |# v; 1 u2 |f: c B5 z(2)当2100KJ/sQh21000KJ/s,且T35K时:8 s4 P5 n$ q0 W2 H9 v城市、丘陵(城市及近郊区):: b& O1 iE q2 T, c7 g/ n9 N8 jS+ P0 w1 |1 B3 V2 x平原农村(农村或城市远郊区):) mV5 ?: y: L U* s7 P+ L x2 J; J. $ c; r(3)当Qh2100KJ/s,或者T35K时:, zo w+ R$ K+ g9 Q f $ h& t8 b- 2 h! c/ r4 t4、污染源下风向轴线浓度公

4、式:% M0 * 9 h9 L: . , z( 4 P& B, Q: D& tHe排气筒有效高度。He =H+H7 L& R. M& o$ 5 ; O1 Q单位时间排放量,mg/s;9 ) j* r, f! M1 n2 r D1 _U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m/s;1 K) M& j# G9 G# XP分城市和乡村,E、F在一类。- y2 H7 i% w6 - Dy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扩散参数,m;6 J! C% j& 7 B) wz铅直扩散参数,m;; h8 mC3 T( 8 7 J4 Iy =1X1,z =2X2 为取样时间0.5h时。6 d. e. Q2 n8 5 jfy1 =y0.5

5、(10.5)q 时间修正。1h时q取0.3。* T R! l3 c* W0 w/ ( $ j+ S; l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7 W7 : v n, Y5 v% q$ g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b. y- C0 p+ o) Q l8 o, J; z5 g7 U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 B- |4 t$ q5 t/ r * T0 H: z) W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U0 a: X9 I+ 8 h4 % NX距排气筒下风向水平距离。- V# h& G# $ ! n7 U* 5、气温垂直递减率: 2 r4 k* T( g& : z8 ) 1 gd,不稳定;=d时,中性。9 d6 C$

6、 O+ o* * - 6 c6 C7 l: 3 D/ z% Q. J5 s二、地表水部分:! _P8 % y6 Y1、混合过程段长度公式:+ y/ K+ v% ! 8 j* i% F( b) E4 3 k8 X3 t/ N* jB河流宽度;H平均水深;u 河流平均流速m/s;g重力加速度,9.81m/s2; I河流底坡,m/m。 i5 s) e1 3 n) . k7 D* ! N9 2、完全混合模式(零维稳态模式)4 n r$ 9 ! N8 K 7 ; 7 B; Q* T1 p% v3、一维稳态模式+ M1 z- h- L! f) f6 x, y: - u3 q. l5 ai+ w+ D* F

7、 ( XK1耗氧系数;K3沉降系数。K1+ K3K,为衰减系数。8 T$ A o4 Z) B2 M$ ; P9 E4、S-P模式7 U/ O1 Z# Y( o ! X5 o6 Z1 T: ?, a( x9 N# F% R! 0 D+ u三、噪声部分:4 l% + l8 H+ Q0 ! A l?1、声压级:LP20lgP/P01 v: v) Q& q5 z1 s0 ?2 O3 _9 i2、声级(分贝)的相加:按能量(声功率或声压平方)* w: U& X8 m! W, FP: T3 h- T. D, H5 x9 ) P0 GP9 z (几个声压级均为LP时). w( - i0 z7 4 g/ X-

8、 R: q3、点声源衰减:距离点声源r1r2处的衰减值:6 M/ f# X) E2 |; % P7 f% H T9 b4 KL120 lg r1/ r2 当r2=2r1时,L1-6dB$ G. G# t% I) L0 n) A5 4、线声源衰减:距离线声源r1r2处的衰减值:4 A9 d, X$ T( i6 UL110 lg r1/ r2当r2=2r1时,L1-3dB噪声分析计算公式式中:Lpi第i个噪声源在受声点P出的声级;Lwi第i个噪声源的声功率级; Lp总受声点P出的总声级;L1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L2噪声被空气吸收的衰减;L3墙壁屏障效应衰减;L4户外建筑物屏障效应衰减;L5植物吸

9、收效应衰减;L6阻挡物的反射效应衰减。1、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1)点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的衰减值 (dB(A)式中:L1距离增加产生的衰减值(dB(A);r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2)在距离点声源r1处至r2处的衰减值 (dB(A)2、噪声被空气吸收的衰减空气吸收声波而引起声衰减与声波频率、大气压、温度、湿度有关,被空气吸收的衰减值可由下列公式计算:L2 =0r式中:L2空气吸收造成的衰减值(dB(A); 0空气吸声系数; r声波传播距离(m)。3、墙壁屏障效应室内混响声对建筑物的墙壁隔声影响十分明显,其总隔声量TL可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dB(A)受墙壁阻挡的噪声衰减值为: (d

10、B(A)式中: 墙壁阻隔产生的衰减值(dB(A); 室内混响噪声级(dB(A);室外1m处的噪声级(dB(A);S墙壁的阻挡面积(m2);A受声室内吸声量(m2)。用不同类型的门窗组成组合墙时,总隔声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dB(A)式中: 组合墙的平均投射系数;S 组合墙的总表面积(m2)。4、户外建筑物的声效应声屏障的隔声效应与声源和接收点及屏障的位置和屏障高度和屏障长度及结构性质有关。根据它们的距离、声音的频率算出菲澳耳数N,然后,查算出相应的衰减值,菲澳耳数N的计算可用下式:式中:A声源与屏障顶端的距离;B接收点与屏障顶端的距离;d声源与接收点间的距离;波长。户外建筑物的屏障效应为 。5

11、、植物的吸收屏障效应声波通过高于声线1m以上的密集植物丛时,即会因植物阻挡而产生声衰减。在一般情况下,松树林带使频率为1000Hz的声音减3dB/10m;杉树林带为2.8dB/10m;槐树林带为3.5dB/10m;高30cm的草地为0.7dB/10m,植物的吸收屏障效应为L5。6、阻挡物的反射效应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建筑物、地表面、墙壁、大型设备等阻挡时,便会在这些物体的表面发生反射而产生反射效应,对某些位置的的受声点,会使原来的声音强度增高,采用镜象源法来处理阻挡物的反射效应。总声压级的计算:1.点声源:当波长远大于声源尺寸并在远场情况时,可视该声源为点声源,在自由声场的远场条件下,其

12、声压级与距离r的关系为: 点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的衰减值 至声源距离为r1和r2两点的声压级差为: (单位:dB)随离点源的距离每递增一倍,声压级下降6dB。2.线源L1距离衰减值,dB;r线声源至受声点的垂直距离,m;l线声源的长度,m。3.柱面声源: 每单位长度( 1m)声功率为W1的柱面声源,在远距离为r点的声压Pe与声功率的关系为: 它的声压级为: 随着声源垂直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级下降3 dB。 通常情况下,当柱面声源短边为a,长边为b时把握河流水环境影响猜测方法 常用水环境影响猜测的方法归纳为: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也称类比调查法),重点是数学模式法,见下表。河流及

13、污染物特征适用的水质模式持久性污染物(连续排放)完全混合过程段河流完全混合模式横向混合过程段(1)平直河段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直角坐标系)(2)弯曲河段河流二维稳态累积流量模式(累积流量坐标)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河流一维稳态模式,沉降作用近似为非持久性污染物(连续排放)完全混合过程段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一级动力学方程横向混合过程段(1)平直河段河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直角坐标系)(2)弯曲河段河流二维稳态累积流量衰减模式(累积流量坐标)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河流一维稳态模式,考虑沉降作用的反应方程式近似为溶解氧河流一维dobod耦合模式(如sp模式)瞬时源(或有限时段源)中、小河流河流一维准稳态模

14、式(流量定常污染负荷变化)大型河流河流二维准稳态模式在线作业提示一计算题1、上游来水codcr(p)=14.5mg/l,qp=8.7m3/s;污水排放源强codcr(e)=58mg/l,qe=1.0m3/s。如忽略排污口至起始断面间的水质变化,且起始断面的水质分布均匀,求codcr的混合浓度。2、某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排放特征为:qe=4.5m3/s,bod5(e)=60mg/l;河流水环境特征参数为qp=25.0m3/s,bod5(p)=2.6mg/l。假设污水一进入河流就与河水均匀混合,试计算在排污口断面处bod5的浓度?3、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