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题(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51191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模拟题(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模拟题(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模拟题(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模拟题(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模拟题(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模拟题(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模拟题(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2)烟笼寒水月笼沙,月泊秦淮近酒家。 ,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 。(4)持节云中 ? 西北望、射天狼。(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x s zu xing ( )(2)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hn dn ( )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

2、间立着。(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qn y pi y ( )(4)我们看她忽而双眉pn c ( ),表现出无限的哀愁。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轶浩繁,蔚为大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诟病,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A、蔚为大观 B、自顾不暇 C、鱼目混

3、珠 D、诟病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年级五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删去“一个”)B、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甲型H1N1流感不再扩散。(删去“不再”或将“不再”改为“继续”)C、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将“改进”改为“提高”)D、今年将是新中国第十四次也是新世纪的第一次阅兵。(在“今年”后面加“的阅兵”)5、写一段与下面句式相同的话。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仿句: 二、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鱼我所

4、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8、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什么?(4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江淮之蜂蟹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堪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

6、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惟如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注释】踪迹:跟踪寻找,动词。连房刳取:把蜂窝整个割下来。刳:割开刮取。悉可俯拾:全可以捡起来,悉,全。9、解释加点的词。(2分)(1)蜂窟于土或木石 (2)则夜持烈炬临之 10、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江南蟹雄,鳌堪敌虎。译:江南有一种很厉害的蟹,它的螯可以对付老虎。B、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译:然而捉蜂的人斗不过蜂,而捕蟹的人从不弄伤手指。C、莫不郭索而来。译:(它们)就会全部爬过来。D、惟知趋炎而不能

7、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只知奔向火光而不能规规矩矩地待在它所应待的地方,落得个死亡的下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11、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花开的声音陈文和花开也有声音么?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原先干瘪的汽车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

8、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万言书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

9、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

10、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谤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

11、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12、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4分) 1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14、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4分) 15、观照全市,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10分)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

12、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范的地方。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意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合学术伦理。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形成的一种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在中国,从孟子的“耻之于人大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