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471998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上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上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上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上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案例.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2、过程与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二、教学重难点

2、1、重点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2、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学法指导1、 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治理黄河、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等内容,从而全面掌握农业的成就。 2、 总结我国两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技术成就,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归纳方法,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时代特征。 4 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的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从考古资料中获取信息,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教学过程(一)导学达标同学们第12课学习了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措施、思想措施,现在请两名同学来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导入第13课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并指出两汉是西汉与东汉两个时期。关于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的学习,我之前说过应从哪些方面学习?让学生说出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来学习,掌握本节的第一种历史学习方法。幻灯片出示表格填空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形成对本节知识初步了解的效果。(二)探究释疑1、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业发展,我们可以从兴修水利、生产技术、农作物三个方面来了解。让学生阅读有关兴修水利的文字介绍,从而得出是汉武帝治理黄河、王景治理黄河,并且后者治

4、理效果最佳。问题一:为什么历代兴修水利中重视治理黄河?(学生答出黄河是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她在历史上经常决口,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因此是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教师拓展今天的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并联系地图册25页汉代陕西的水利工程)问题二(72页动脑筋):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学生答出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指导学生看课本阅读生产技术进步的文字,并让学生上台来写出:犁壁、二牛抬杠、耧车,学会正确书写这些名词。 再让一名学生介绍犁壁的作用及世

5、界地位,后让学生用笔画出本节的第一项世界成就,并出示幻灯片指导学生圈出犁壁的位置、根据图片了解二牛抬杠与耧车的作用。 让学生根据课文说出汉代农作物的发展: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广种桑麻,并由此过渡农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手工业发展。2、指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手工业在丝织和冶炼技术方面的提高。让学生回答丝织业成就后,进行幻灯片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观看提花机、染色技术进步的成就,特别是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丝织品素纱衣。 幻灯片出示史料题:“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也)。”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杜诗传

6、 让学生说出史料中的人物、发明及意义? 再引导学生了解水排冶铁的工作原理,并用笔画出水排、炒钢是第二、第三项世界成就。(过渡:西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3、引导学生阅读商业的繁荣和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的文字介绍。(投影长安平面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长安城比当时殴洲最大城市罗马大三倍,是世界第一大城,显示了汉代城市的繁荣。) 问题: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答出:他还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而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大一统。) 阅读74页小字部分,让学生说出汉代的商业政策是重农抑商,并画出有关重农抑商的表现。 (三)拓展

7、提高1、(75页动脑筋)两汉时期,在城市中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些规定很对,有利于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2、看图分析:看课本上西汉长安平面图,想一想,东市、西市为什么在城的西北角?又为什么用墙围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出原因是,汉朝实行抑商政策,所以长安的东、西两市不设在城中心,而设在西北角,并用墙围起来,以便于官府的控制和管理。3、1961年,日本奈良的古墓里出土了一把钢刀,背上有东汉皇帝的年号。这刀是带到日本的,还是日本制造的,目前还不清楚。我国史书记载光武帝赠给日本

8、来汉使者一枚金印,上写“汉委奴国王”。近代这枚金印又在日本被发现。你怎么看这些事?说说看。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与日本已有交往。(可联系下册唐朝中日的密切交往) (四)内化迁移1、组织学生讨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出示提示的答案 (人民勤劳、科技进步、政策开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并教会本节第二种历史题的答题方法。2、组织学生来当导演或编剧,编写剧本长安一天,主人公为一名长安女子、情节是她的一天活动、地点是长安街,目的是让学生用亲身经历的方式掌握汉代人们的经济生活,使历史生动真实起来,从活动中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史态度。五、课堂小结 以谈收获的方式,让学生说

9、出农业与手工业的成就,经济发展的特点,长安城的繁华,汉武帝对经济发展的功劳,环境保护的意识,领先世界的汉代科技,经济发展的原因,汉代人民的高超智慧,以及对汉代辉煌成就的民族自豪感等。六、板书设计兴修水利(治黄):汉武帝治理黄河、王景治理黄河两 农业 生产技术:犁壁、二牛抬杠法、耧车汉 农作物:南稻北麦、广种桑麻经 丝织业:提花机、染色技术高、丝织品精美济 手工业的 冶炼业:水排、铁兵器、炒钢法发 经济集权:盐铁官营、铸五铢钱展 商业 城市繁荣:东西二京、商业区市商业政策:重农抑商七、作业布置(任选其三)1、请介绍两汉经济农业或商业的发展。2、汉代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有哪几项?并说明其中一项的作用

10、。3、汉武帝经济集权的措施是什么?有何作用?4、列举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共同措施。八、预习作业 1、阅读第14课的课文与地图册内容。2、联系前面和第14课内容,总结出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措施。3、完成第14课中的动脑筋与活动与探究题。九、课后反思 由于是学校的分析课,所以我选择已经讲过的第13课,过于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时间的把握,缺少了教授新课时那种解释知识前因后果的自然方法。在课堂中光想着环节的顺序,而忘了对一些知识的拓展讲解,如,未提到今天对黄河治理的最大成就;对犁壁、二牛抬杠、耧车未与现在的农村生产相联系;对桑、麻分别属于什么身份的人的穿着未涉及等。由于时间的限制,对学生的活动部分设计上我虽然花了心思,想让学生真正贴近历史,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大量缩水,学生未答出更全面、更多角度的答案,而自己也未作出补救,这一点是我这节课最不满意的部分。还有由于多媒体教室的板擦有问题,我自己光提前准备了粉笔,却未想到板擦,导致未让第一位上台但个小的学生写字,自己内心一直感到抱歉,后在周四的课堂上我对此学生表示歉意,并多加鼓励答题。再有,我忘记了在这节课设计预习作业,之前在开始讲这节课时是有预习作业的,可见我仍然是考虑不周全,以后还需再仔细、认真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