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458296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课标要求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 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三、考点显示1.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3.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四、重点、难点文化传播的方式,文化交流的作用。五、知识梳理(自主学习)(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1

2、. 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人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2)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 化传播的途径。(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手段1、传媒的发展阶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2、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3、大众传媒的形式: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

3、众传媒。4、大众传媒的作用: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 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1、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中华文化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 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2、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要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 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

4、响力。六、探究探究1: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探究2:如果你想向别人传递一些信息,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探究3:谈一谈对大众传媒的认识?1、传媒的含义是什么?它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2、什么是大众传媒?3、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什么?探究4: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位市民,你将如何为传播该城市的文化做出贡 献?七、课堂小结八、测评1.20XX年11月,“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由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国内卓 具学术声望的大学专业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网络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为 我们传播孔子文化思想提供了新空间、新平台。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特点是()A. 娱乐性强,情感性、艺

5、术性高 B.反馈及时,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C. 超越时空局限,具有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D. 哲理性强、让人回味无穷2、(山东省聊城市20XX届高三期中考试)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物种”的冲击和影响,许多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也都面临着生存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很多民族民间文化形 式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种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了严重威 胁和挑战。这表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 ()A.限制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传播。B.发挥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C.拒绝一切外来文化。D.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3、“传道、授业、解惑”体现了()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

6、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C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D远程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古代商旅活动网络互动教育人口迁徙 红色旅游科考队南极考察()A.B.C.D.5、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得 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统一中国后, 为了戍边和开发新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最著名的北戍五原、云中, 南戍五岭,人数近百万,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 传播途径是()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7、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D.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6、第11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万观众观看了转播;第14届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以3 000美元获得电视转播权,伦敦周围80千米内约有50万人观 看了转播;第18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 比赛进程,如同身临其境;20XX年北京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子方式、数字方式 进行转播,其中包括网上的高清转播、手机电视等。美国NBC网站,视频观看者是雅典 奥运会的30倍,手机视频下载量是都灵冬奥会的20倍。在中国,有1.02亿观众在网上 收看相关的比赛,还有1.46亿观众通过网络点

8、播方式收看转播。全球范围内有77个国 家和地区推出了网上频道。以上事实说明() 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大众传播已取代旧的传媒 大众传媒显 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大众传媒克服了旧的传媒的局限性A. B. C. D.7、(河南省豫南九校20XX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星光大道、全家 总动员,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 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A.B.8、(2010高考浙江卷27) 150多年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

9、界C.D.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灯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是因为A.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B. 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 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D. 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9、(20XX年高考江苏卷2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 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 步能够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C.10、(2009 广东19)互联网出现后,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D.人们常常

10、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这A. B.表明科技进步 ()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就传媒11.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技术,大众传媒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 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眼光回答:(1)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大众传媒手段带来了哪些变化?(2)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怎么做?合作探究:探究1:文化传播的三种重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 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11、探究3:(1).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 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2)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 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3)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 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 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

12、象和真实;互 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 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 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探究4:要求: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 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交流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时代赋予 我们的使命。同步练习I. C 2.D 3、C 4、C 5、B 6、C 7、A 8、C 9、D、10 AII、(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正成为文化 传播的主要手段。(2)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 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同时要按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正确处理好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