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40285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6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第一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第一章第一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一章第一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一章第一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一章第一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一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一节.doc(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图版八年级上册韶关市第十三中学课程教学设计(课时)(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地理 主备教师:黄皆文: 任课教师:黄皆文课 题: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课 型:新课课 时: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授课班级:八年级 班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2、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

2、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学重点: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卡

3、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思

4、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观察、讨论、总结提出疑问

5、,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学习七大洲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

6、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学习四大洋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初步了解四大洋板书设计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韶关市第十三中学课程教学设计(课时)(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地理 主备教师:黄皆文: 任课教师:黄皆文课 题:世界的海陆分布课 型:新课课 时: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授课班级:八年级 班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 教学目标:1、知识目

7、标: 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点: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 学 步 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况总结、回答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引入新课:世界上最

8、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思考、回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讲授新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别;(湖、海);观察图2-22读图分析亚欧分界及土耳其海峡的相对位置、组成。首先引导学生分清亚洲和欧洲的分界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引导学生得出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看图分析通过读图,分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简单介绍

9、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欧洲与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等,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读图、思考、分析主要强调学习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学习工具地图,认识地表事物时一定要图、文结合,在地图上落实每一地点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所环绕。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围有哪些大洋读图分析,可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增强空间观念。绘图、总结、布置作业: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指导学生绘制大洲

10、轮廓几何略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布置作业: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也可以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当堂进行填图练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发言总结所掌握的内容;做练习题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板书设计: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韶关市第十三中学课程教学设计(课时)(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地理 主备教师:黄皆文: 任课教师:黄皆文课 题:第二节 海陆变迁课 型:新课课 时: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授课班级:八年级 班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

11、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 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 探究星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由近及远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

12、趣有感性到理性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由现象到本质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浅入深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迁移、指导实践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第四节 海陆变迁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课堂练习略课后小结略韶关市第十三中学课程教学设计(课时)(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地理 主备教师:黄皆文: 任课教师:黄皆文课 题:海陆变迁课 型:新课课 时: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授课班级:八年级 班授课时间: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