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399549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例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杨继承,预防医学与医学检验系06 级检本一班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免疫低下,隐球菌性脑膜炎。伴随国际国内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上相关药物的滥用现象也日益增多。广谱抗 菌药、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一方面,保护人类免受多种微生物、自身免 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侵袭,另一方面,也对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有害。隐球菌归入半知菌亚 门,半知菌纲,隐球菌目,隐球菌属,有A、B、C、D 4个血清型。作为一种常见的条件 致病菌,往往能造成免疫能力低下患者机体深部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慢性感染等。 我院检验科于2010年1月 15日培养鉴定出1例新型隐球菌,现将培养鉴定结

2、果报告如下:1月11日接收脑脊液标本一份。患者入院时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4.10X10 9/L,其中单核 0 . 9X109/L,中性粒 11.8X10 9/L,占 83.8%,淋巴 1.2X109/L,占 8.77%,但免疫功能检查显示:补体C 3 0.09g/L,IgA 0.65g/L ,IgG 4.68g/L。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小BB培养基后,取标本离心涂片,墨汁负染,镜检结果发现有带有宽厚荚膜的较圆的菌体存在,初步判断为新型隐球菌(如图1)。图11 月 13 日血平板上长出较小,白色,较干燥的菌落,涂片后镜检为菌体较圆的革兰阳性抱子(图2);小BB微浑,涂片墨汁染色镜检发现亦为有

3、宽厚荚膜且较圆的菌体(图3)。1月13日下午,上生化鉴定(ID32C)及药敏(ATBtm FUNGUS3)板。14日,生化鉴定结果如下:能同化肌醇、葡萄糖、半乳糖、蔗糖,脲酶试验阳性;糖类发酵试验及乳糖 同化试验结果为阴性。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为5-FC敏感(S),两性霉素B耐药(R),氟 康唑 中介( I)。综合上述检查及培养鉴定结果,确认病原菌为新型隐球菌。讨论: 新型隐球菌多造成免疫力低下患者机体的深部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往往会 造成亚急性、慢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生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近20 年,隐球菌造成的感 染越来越普遍。在国外,已成为AIDS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AIDS患者死

4、亡的首要原因; 国内已将隐球菌病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同列入乙类传染性疾病2。其主要致病物质为荚膜。 新型隐球菌的检测主要分以下几类:对脑脊液标本的直接检测,将标本直接离心,取沉渣 涂片,墨汁负染法;检测荚膜特异性多糖抗原的ELISA、胶乳凝集实验及利用抗原抗体反应 原理的单克隆抗体法;有条件地区还可利用PCR技术对真菌DNA进行检测,其特异性及敏感性 更高。实验室培养鉴定法,经接种真菌(或其他)培养基后,根据长出的菌落特征及染色 特性,选择响应生化、药敏鉴定板,并综合上述结果对标本中的病原菌做出准确判断,药敏 结果还能指导临床正确用药。脑脊液墨汁染色是诊断隐脑最直接、经济而快速的诊断方法2。 但

5、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荚膜多糖抗原在早期快速诊断中明显优于涂片墨汁染色2,且乳胶凝集 试验兼有诊断和估计预后的价值3,但应与肿瘤、SLE、结节病等鉴别因为血清RF阳性时可 造成假阳性结果。实验室诊断过程中,标本的处理方法直接影响着检出率的高低。对脑脊液标本直接检 测时,若使用墨汁染色,必须先对标本进行离心处理(2000r/min,15min),以提高检出率, PCR实验则须防止标本污染而出现假阳性。培养鉴定时,由于新型隐球菌生长较为缓慢,BA 可于48h后见到明显的真菌菌落(中大,白,圆,稍干);小BB中可能无法见到明显浑浊, 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到有轻微浑浊的现象,镜检前最好也先离心处理。疾病的

6、治疗方面,可参考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药物。如5-FC、氟康唑、两性霉素 B 等。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可能出现药物在血液中已达到一定浓度,但在脑脊液中却未 达到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现象。往往是一部分患者久治不愈的原因所在。其实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新型隐球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及鸽粪中,主要通过呼吸道 侵入人体,也可经皮肤、黏膜或肠道侵入,鸽子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免疫功能低下常为新型隐 球菌病的重要诱因,如艾滋病、淋巴瘤、白血病、肾衰竭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而长期使用 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或细胞毒性药物者亦较易发生本病。所以避免接触鸟 类粪便、积极锻炼身体是很有必要的,临床上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的药 物必须正确及合理应用。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应积极预防“病从口入”,饭前便后洗手、不生 吃瓜果蔬菜等看似不起眼的好习惯却是我们远离多种病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参考文献:1倪语星,尚红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374 - 376。2崇雨田.隐脑的诊治体会J.新医学,2003,34 (6) : 343 - 345。3李京红,张国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脑脊液的检测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 2009, 12(5) :85-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