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观虫看求异》.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389133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观虫看求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由观虫看求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由观虫看求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由观虫看求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观虫看求异》.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观虫”看“求异”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同时观察一只小虫子爬墙。这只虫子艰难地往墙上爬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第一个人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竟然这样执着、顽强;第二个人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第三个人又说:“这个目标达不到,为什么不换一个目标试试呢?”同样的现象,三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第一个人从虫子身上看到的是遇到挫折,不能气馁的精神;第二个人是从虫子身上吸取教训:干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想办法;第三个人则通过这种现象看到: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看法虽然不同,但却都是对的,因为他们三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从这个小故事中,让我看到了我们

2、的语文教学:多年来,语文教学受着各种教辅资料的影响,教师的思维被圈住了,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了。在很多情况下,语文教学只满足于“依葫芦画瓢”的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惰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要想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还必须发展求异思维。通过恰当、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敢于“求异”,惯于“求异”,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疑是求异的开始,有了疑问,学习才有所得。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是问一问,学生只是答一答,这就容易形成被动的应答式,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所以,作为

3、拨动学生思想琴弦的老师,就要在课堂中巧设疑问,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求异,启发他们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这样,学生一旦养成了思考、探究的好习惯,就会主动去求异。 例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揭示课题后,就可以直接提问:“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对此,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是谁微笑着承受一切?课题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而教师要让他们畅所欲言,同时把所有的问题梳理梳理。这样就把课题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推想文章内容、文章思路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得到了培养,而且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记中说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同时,试验也告诉我们,

4、提问的套式化,练习的单一化,考试的雷同化,都容易产生思维定式。反之,如果学生感到老师每节课都有新的教益,并能从中领略几分探索的美好风光,那他们就会争相“求异”,从而走向“求异”的道路。如何让学生在”求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首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力。设计问题要从教学目的出发,要围绕教材重点进行,设计的每个问题都要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积极思考。曾听过乌鸦喝水一课,教者在最后问道:“聪明的乌鸦想到了好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小朋友们也动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喝到水呢?”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地投入到思维状态中去。不一会儿,学生

5、就想到了许多的主意:有的说可以用吸管,有的说可以把瓶子放倒喝最后教者作了恰当引导,肯定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学生在这过程就充分领略了思维王国的美好风光。其次,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矛盾冲突,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设问时重点问题要少而精、深浅兼顾。问题过大,就觉得无从下手;问题过小,又激发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设问过深,超过学生能力基础,“跳一跳,够不到”,学生就会失去信心。“求异”并非“标新立异”,更不是排斥“求同”,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在掌握一般思维规律的基础上进而探索新思路,使学生敢于“求异”,惯于“求异”。“条条大路同罗马”,创造力乃“异”“同”之宗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