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380188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积累本课的八首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反复诵读,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历史上名家辈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所有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和对方交流。那时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格律诗八首,在吟诵中驻足鉴赏,尽享

2、诗意世界的馨香与美好。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王湾,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洛阳人,曾往来于吴、楚间,很早就有诗名。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诗人沿长江往东,泊舟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了乡思,写下了此作。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2.熟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教师朗读指导并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3.读懂品析。(1)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3、“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虽未过去,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全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2)这首诗哪联直接抒情?哪联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4.读透领悟。(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理解这种感情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运用了雁的意象,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

4、说,使全诗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乡愁,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2)颈联历来脍炙人口,驰誉当时,传诵后世,请加以分析。这两句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三、学习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

5、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2.熟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老师范读,男、女生分联交错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3.读懂品析。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颔联: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颈联: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一封家书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尾联: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

6、发,几不胜簪,这是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所致。4.读透领悟。(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杜甫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其中首联、颔联重在体现忧国伤时的感情;颈联、尾联重在体现念家悲己的感情。(2)欧阳修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请你结合首联加以分析。“国”是指都城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意味着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意味着人烟何等的稀少,诗人明为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具有极强

7、的艺术感染力。四、学习钱塘湖春行。1.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2.熟读感知。听录音,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3.思考探究。(1)首联中“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水面初平”写出了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略与堤平。“云脚”,指下垂的云,与湖水相连,因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杜甫有诗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诗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2)颔联中“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谁家”有什么深刻含义?莺是春天的歌手,几处早莺表明莺不多,如果莺多,当为“处处”。“争

8、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因为余寒犹在,所以莺儿也想晒太阳,才会去争暖树。燕子是春天的信使,“谁家”犹言“某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这个动作表明燕子刚刚开始筑巢而且数量也不多。这些都暗合早春之意。(3)颈联中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乱花迷眼”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唐朝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诗人在骑马游西湖,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诗题中“行”字。(4)品味本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用抒情的方式收束全诗。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

9、了,流连忘返,作者在此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5)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请你说说诗人所行的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可见作者是从孤山寺的北面开始骑马游西湖;中间写游程中所见的莺燕花草;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可见至湖东的白沙堤止。五、课堂小结。诵读古代诗词,我们只有读熟、读懂、读透,才能领悟诗歌的真谛,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真正地做到知人读诗,走进作者的情

10、感世界,品味感悟到此中的真意。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2.预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夜雨寄北。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宝库中,诗歌是一颗绮丽夺目的明珠,为人们一代一代所传诵,显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而唐代诗歌则是古代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今天,我们师生再共同解读三首经典的唐诗,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卷有益、受益匪浅的。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写作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作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刘

11、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酬赠白居易。2.熟读感知。听录音,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3.读赏结合。(1)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运用“闻笛赋”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运用“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千古名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12、诗句表明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这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尾联顺势而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

13、深,诗情起伏跌宕,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三、学习赤壁。1.找学生朗读,朗读中要流露出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2.读赏结合。(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2)赏析一、二两句。这两句叙事,写其兴感之由,由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

14、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曹操和周瑜。(3)赏析三、四两句。这两句议论,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从反面落笔,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接着假想曹军胜利,东吴战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形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四、学习夜雨寄北。1.写作背景。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

15、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2.边读边赏析。(1)题目中的“北”应该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也可以把“北”理解为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秋天、深夜、夜雨的情境本身就令人伤感。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宕开一笔,从眼前想象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了诗人的愿望。“何当”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第四句是承“共剪西窗烛”而来,重复运用了“巴山夜雨”,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