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植物吸水”教学中的.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368766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性学习在“植物吸水”教学中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究性学习在“植物吸水”教学中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究性学习在“植物吸水”教学中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探究性学习在“植物吸水”教学中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性学习在“植物吸水”教学中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性学习在“植物吸水”教学中的.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性学习在“植物吸水”教学中的第二小组:所选材料是马铃薯条、清水、10%盐水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大试管分别装入等量的清水和盐水,记录液面的高度;取等量的马铃薯条分别放入上述两支试管中;放置30分钟,观察马铃薯条的软硬、重量的变化及液面高低的变化。实验结果:第三小组:所选材料是新鲜带根芹菜两棵、清水及15%盐水实验设计方案:将两棵芹菜分别放入清水与盐水中;隔一昼夜观察两棵芹菜的状态差异。实验结果:放在清水中的芹菜依然新鲜,但放在盐水中的芹菜已经处于萎蔫状态。第四小组所选材料是1000 g的白萝卜一个、清水与饱和食盐水实验设计方案:用打孔器在萝卜上打两个深为8 cm的洞,分别装入清水和饱和食盐水

2、;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液面高度的变化。实验结果:第五小组:所选材料是质量为 g的马铃薯两份、清水、30%的蔗糖溶液实验设计方案:用打孔器在马铃薯上取相同体积和质量的甲乙两块,把甲放入清水,把乙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放置50分钟后观察马铃薯块的软硬、体积及质量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放入清水中的马铃薯块的体积变大,在原先的孔中已经放不进去了,并且质量增加了;而放入蔗糖中的马铃薯块则体积变小,放入原先的孔中显得略为有些宽松,并且称重后发现质量减轻了 g。用表格表示马铃薯块软硬状态变化体积变化重量变化甲变硬变大增重乙变软变小减轻 g学生汇报了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课堂气氛出奇的活跃,大家对每一种

3、方案进行了讨论与评价,简单 总结 第一小组实验时间过短,所以观察不到小青菜的萎蔫现象;第三小组采用了足够的时间,定性 分析 效果明显,但如果能增加一些定量的数据,实验效果将会更加理想;第四小组同学耐心细致,实验数据能说明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其中争论最多的是第二小组的实验,原本预计液面高度应该会有上升或下降,但实验结果液面高度却无明显变化。就这一点,很多同学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有同学认为马铃薯并非最佳实验材料,换用萝卜可能效果会更好;有同学则认为时间太短是造成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有同学认为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可以加大食盐的浓度-就连一些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兴致勃勃地争先发言,从中体会到了

4、成功的喜悦。对此,我适时地加以了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了最终结果:植物的渗透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当外界溶液浓度高时植株失水,反之则吸水。随后,我利用教学软件展示课本中渗透作用装置图,用动画再一次验证了上述结论。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进入了下一轮探究性学习。1、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而要在课堂中组织起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例如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的吸收、植物的激素调节、

5、细胞呼吸等。2、在探究性学习中要留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要允许多种假设,即使是失败的、错误的也应予以探索价值的肯定。英国科学家戴维曾经说过:“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做出来的。”就科学而言,几乎可以说“成功的”探究和“失败的”探究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3、在本节课中,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第二轮探究实验没有在课内完成,学生高涨的情绪被下课铃声打断,这未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因此,事先最好能在课前作一下调整,用连续的两节课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后续研究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提高课堂容量,如何使多种教学方式相互渗透,最终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还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2005年 生物学教学第5期 第8期生物课程标准 人民 教育 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