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35048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凤翔县“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暨优秀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征集活动”登记表单 位 范家寨 乡(镇) 张家沟中心小学 作品名称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作者信息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最后学历职 务职 称联系电话邮 箱白燕女1968年10月大专教师小一13359175150作品项目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信息技术教学案例;有无附带资源和课件。学 科四年级语文(注:主要按中小学课程学科名称填写)作品内容简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巧设导语、激发兴

2、趣”,“自主探索、勇于创新”,“小组合作、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互相激励”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创新点1、巧设导语、激发兴趣。2、自主探索、勇于创新。3、小组合作、取长补短。4、因材施教、互相激励。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内容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巧设导语、激发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创新”,“小组合作、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互相激

3、励”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体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课老师应努力探索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之路,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在一年的教学中,我得到以下几点体会。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

4、领,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实践证明,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如:你能把你的名字写入计算机吗?你知道怎样用计算机听歌曲吗?你能用计算机为你画出美丽的图案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另外,还可以用范例来代替语言,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图软件画的图画,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

5、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画图”时可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展示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可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分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更认真地听课,希望自己也能画出这样的作品。又如教学多媒体制作中“设置动画效果”时,可以在新授前分别出示两张内容相同的幻灯片,先是一张静态呈现的,接着是设置了动画效果的。此时,教师不用多言,就已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了起来,他们早已跃跃欲试了。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二、自主探索、勇于创新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

6、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上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

7、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中“字体转换”时,教师可帮助学生找到字体转换符号,由学生自由实践,找到各种字体。在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时,可以引导他们找到“动画效果的设置”由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效果,结果他们会发现同一张幻灯片的出现和消失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以此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作为标准,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同时注意学生的作品,让其进行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8、。另外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如让学生用“powerpoint”软件为课本里的古诗进行配乐配画,大家兴趣盎然,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三、 小组合作、取长补短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人多学一点儿东西。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我校的实

9、际情况,不允许一人一机,所以我干脆把他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不同长处的学生作出搭配,互相帮助,彼此模仿 、示范,分享学习成果,从而达到同一水平,并且具备提升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效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不妨在学习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共同解难,多作互动交流。如在教学word文档中插入和 编辑图片时,让学生自由组成2至3人的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并且以比赛形式进行创造完成。充分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作用,互相取长补短。比如说给学生一个新任务,利用本课所学的内容,为学校写一个简介,在文章中插几幅图片,要求版面新颖大方、美观。最后评选几幅优秀作品供全班学生欣赏。甚至可以把设计的新任务延

10、伸到课堂以外,比如为自己村上的苹果设计一个销售广告,学生在编排过程中如果碰到问题就自学教材,或互相请教。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书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四、 因材施教、互相激励由于学生之间总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应该创造条件,设置成功情景。如在教学“幻灯片切换”后,我设计了一堂实践活动课,在教学评价阶段,我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时要求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思路,让大家了解作品的产生过程。我发现那些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大胆实践,又可以互相激励。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努力创造条件,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本,激发兴趣、合作学习、尝试创新为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小组合作,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白燕范家寨乡张家沟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