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至真要大论.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34639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问.至真要大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素问.至真要大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素问.至真要大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素问.至真要大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素问.至真要大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选讲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宜章县中医医院 范和平副主任医师【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子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子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

2、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土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解析串讲原谅以前,先要明确两个概念,逆治(或称正治法)和从治法(或答反治法)。逆治法指的是逆疾病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从治法指的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原文第一段的所有治法中全部讲的是逆治法

3、,然而只有“甚者从之”例外,讲的是从治法。按下来我们将一一论述,第一段主要讲的是逆治法,第二段讲从治法。逆治法即“微者逆之”适用于病情较轻或是病证比较单纯不复杂的病证。此处不仅小病轻病答为“微”,若是病重俚没有再现分钟的也称为:“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中药具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而其之所以能治病,正是以其偏性来纠正人体脏腑阴阳寒热虚实之偏,从而使人体的气血阴阳恢复协调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而用温热的药物治疗服盛的寒证,以寒凉的药物治疗阳盛的热证。“甚者从之”稍后我们结合第二段的从治法来阐述。“坚者削之”,坚指的是有坚实之证,如癥瘕痞块

4、,应当用药攻削它,例如瘀血阻滞体内,腹中产生积块,则须“破瘀消癥,软坚散结”药,逐渐蔟削,使之消失。后文“结者散之”,与此句意思差不多,指郁结之病当以散结之法治疗。“客者除之”,客乃是与主相对而言主,凡指外来邪气客于人体所致的病证,如六淫、疫疬、饮食、积滞等,均应驱除。可酌用疏风、散寒、清暑、祛湿、消导、化痰等法。后文“留者攻之”与此句相类,指邪气停留之证,当以攻下法治疗。“劳者温之”,虚劳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后文又提到“损者温之”,即虚损一类病证,也可以用温补法治疗。正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倦太过往往可致虚损,帮而劳倦和虚损往往不可截然分开,均可采用温补的方法,所谓“烽火生气

5、”,“少火之气壮”即是此意。“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津液枯燥,可用滋润药。急指的是拘急一类的病证,指对拘急强直之证如口噤难开、颈期待强直、手足拘挛等,应使其舒民缓弛,采用疏肝缓急止痉之法。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散指精气耗散一类的病证,此时当用收敛固涩的方法治疗。“逸者行之,惊者平之,止之下之,摩之浴之“,逸指安逸,由于过于安逸造成气脉凝滞、动土障碍之类的病证,可用行气活血通络的方法,使其通畅。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证,可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上之,病邪在上则要用涌吐或是升举的方法;下之,病邪在下则要用通泄法治疗。另外,在配合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方法。“薄之劫之,开之发之“,

6、用具有侵蚀作用的方药治病谓”薄之“,比如用硫黄浴治疗疥疮等;以作用峻猛的方药劫夺邪气的治病方法谓”劫之“,如砒霜之用地截疟,罂粟壳之用于止泻等。开,这里指的是开窍法;发,意为诱邪的方法。接下来,第二段主要讲的是从治法,即“甚者从之“适用于病情较重或是病证比较复杂甚至出现某些假象的病证。此处不仅病情重,病变复杂,而且出现某些证候与病相不一致的病证,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采用顺从其假象的方治疗。“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逆者指逆治法。正治,指正治法。所谓逆者正治”,就是说逆治法就是正治法。后一句即谓从治法就是反治法。“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李中梓的解释很好:“从少谓一从二兼管

7、,从多谓二从一逆也。事即病也,观其病之轻重,而为之多少也。”也就是说反佐药用多用少,取决于疾病的轻重情况。“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按此句之意,热药因为寒证而应用,寒药因为热症而用,秘史正治。但是此文乃回答“以何谓?”因此张为“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之误,且下文“寒因寒用,通因通用”也是讲的反治法,故而改之。热因热用,前一热字是指热性药物。后一热安,是指热性的症状,然而此处的热性症状 乃是假象,实为真寒假热豆腐皮:寒因寒用,则是用寒性药物治疗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能因通用”,运用补益固涩的方药治疗正虚浮所至的胀满闭塞不畅病证,运用通利泻下的方药治疗结实下利病证。临床上某些因脾胃气虚失于运化而引起

8、的胀满,表现为饥饿时腹胀,进食后减轻,可以采用健糕点气的方法治疗,即是“塞因塞用”,伤寒热结胃肠,现出腹痛下利之症,可以采用清肠通便的方药治疗,即是“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主”即指疾病的本质,“因”即病因。此一句乃是对上文的总结,说明反治法的关键在于抓住疾病的本质,寻找到致病因素,才能很好的治疗疾病。“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治疗过程中,虽然一开始好像药性和病情(疾病的假象)相同,然而至最后,假象消失真象显现则证情和药性就不同了。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治疗,就可以达到目的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破瘀消积,溃坚散结,并且调畅紊乱 气机。“逆者从之,

9、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此一句可理解为对上治疗法则的总结,指出根据病人个人析病情,或用逆治法、或用从治法、或主药逆治而佐药采取从治法、或主药从治而佐药采取逆治法等等,然而要遵循的总则是调畅气机,使病人气血通畅和顺。下一段将根据病位的不同所采用相应的治疗法则:“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若疾病先从内生而传至于外则先调治内部之病,若疾病先从外生而传至于内则先调治外部之病;疾病先从内生而表现为外部症情偏盛则先调治内病再治外病,若疾病先从外生而表现为内部症情偏盛则先调治外病

10、再治内病;若不同病位病证无直接联系的,就先治主要的病证。提出治病要先以原病为主,倘若继发病比较重,则应该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治疗继发病。接下来的一段是承上文引出另一种反治法,即寒热的治疗方法。“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路也”,“绳墨”本来意思指木工制作木器用的墨线,在这里引早为规矩标准之意。此句讲一般的医生治病只是知道墨守成规,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这治法本身也没什么错误,但是只适用于一般正常情况发展的病证,然而临床上疾病的复杂多变的,如果遇到异常的情况,就行不通了。下文就以举例的形式说了两种情况。“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11、”比如有些发热证用寒凉的药物,或者有些寒证用热药,不仅没有取效,反倒又增添新的病变,就是何故呢?这里就涉及到治疗疾病的知常达变的问题。“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证用寒药无效说明此处所表现的热象并关实证乃是虚热,是因阴虚浮所导致的病证,因此属阴虚浮阳亢之证,故而要用滋阴之法达到降火的目的,即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寒证用热药无效说明此处所表现的寒象并非实豆腐皮乃是虚寒,是因阳所导致的病证,因此属阳虚阴盛之证,故而要用益火补阳之法治疗,即取之阳。这样的治疗方法才是探求疾病本质的属性,治病求本的正确法则。钩玄(1)关于适事为故:内经知要注:“适事为故,犹云中病为度,适可而止,太过

12、以伤正,不及以留邪也。”“适事为故”,中医治病这第一准则,诚能做到,谈何容易。当今治癌,方法甚多,或化疗,或放疗,可介入疗法,药虽可抗病,但正气每每壮伤,因而能坚持始终者太多。愿望虽好,药也中病,但后果尚不尽如人意。中医治病,虽有许多长处和优势,如注重整体治疗,副作用较小等,但新式不是所有的主药者没有毒副作用。中医文献中“药邪”一词,足证古人已经认识到误码率治致病的危害性。内经称药皆为“毒药”。且分为大毒、小毒、常毒及无毒,此“毒”字含义虽与现代所称不尽相同,但已蕴示不可滥用。故五常政大论明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13、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这经文是对 “适事为故”的最好注脚。说明用“毒药“治病不可使尽,以防损伤正气,强调用谷肉果菜等食疗方法以扶助正气,如尚不能克邪,原法重复使用,可见古人用药十分审慎。曾治一晚期肝癌,出现腹水,黄疸等症,初投五皮饮,茵陈五苓散等不应,家属颇为焦急,病人之子系余老友,效不应手,自觉惭愧,遂改拟峻下逐水饮之舟车丸法,三剂后,水泻日行七八次,患者腹部略有宽松感,颇有谢忱之意。但再诊时察其形神憔悴,面色黑无华,皮肤松弛,全无弹性,此水泻过度有脱水状。施取出改拟健脾扶胃气法,惜乎为时已晚,正气已伤,神气半角去,不几日而去。掺思治病之全过程,患者虽罹绝证,但求生之望寄托于

14、医工,医工未能审慎,药过病所,以致回天乏术。教训殊为深刻,令终生难忘。当前中医所治之病,大多为慢性疾患,迭经“三素”挞伐,病未去正气削伐,抗病力渐减,这给医生治病增加了难度。鉴此,尤不可急功近利,缓病当以缓图,否则欲速则不达也,笔者的体会是:不治之症,先扶胃气;久病正虚邪恋,先以扶正;数脏兼病,先调气血;药不应手,兼以神养、食养。(2)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内经论标本者,含义颇多,所指不一。素问.标本病传论所去“病有标本”,将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根据标本缓急,或本而标之,或标而本之。其理似简,然真要达到“正行无问”者,实非易事。一壮年,笃好笔耕,青灯黄卷,焚膏继晷,复遢风寒,终于病倒。3日来寒热

15、不退,头痛如裂,查白细胞正常,医以庆磊霉素静滴,2日后体温渐趋正常,面左耳突然失聪赴五官科医院检查,云属抗生素中毒,恐难逆转,经用辅酶A治而少效。听力测定左耳为零,右耳基本正常。患者惊诧,更医数家,人口一词。后经同事介绍,转诊于余。来诊时诉有鼻塞、咽痛,不思纳谷,微咳无痰,左耳有堵闷感,舌苔薄黄。细询病史,庆大毒素仅用2天,均属正常治疗剂量,断言药物中毒,颇可商榷。余以为此系触冒风热,邪阻络脉动,清窍不各所至。标本病传论云:“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此风热袭肺为本,窍闭耳聋为标,治宜疏散风热,宣泄肺气,佐以通窍,药用“桑叶、滁菊花、桔梗、连翘、光杏仁、薄荷、山豆根、细辛、石菖蒲、甘草,先进5剂。

16、药后风热证减,左耳听力略改善。原方加蝉衣、玄参,续服7剂,听力大有进步,再进旬余,听力恢复正常。运用(1)“惊者平之”的临床运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此句大多解释为:惊悸不安一类病证,以镇静安神法抑之。唯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有独到的见解:”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从而明确提出“惟习可以治惊”,巧妙地把治病之因转化成治疗手段,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案例: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盍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咯,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人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是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也。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