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文化育新风润生活.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32658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乡土文化育新风润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乡土文化育新风润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乡土文化育新风润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乡土文化育新风润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乡土文化育新风润生活.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乡土文化育新风润生活中华农耕文明根植于乡土,千百年来孕育滋长的乡土文化悠 远而温润,不仅保存了层积历史的珍贵记忆,还在现实社会中不 断吐故纳新。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 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 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传统农耕技艺是中国人生产智慧的高度凝结,传统乡土节 庆、民族习俗等文化景观带来了体验乡村和寄托乡愁的丰富载 体,乡土文化还成为特色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要源泉。在 新的历史情境中,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才能 让乡土文化生命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得到激活与

2、创新、媵续与 开展。还需要看到的是,乡土文化的挖掘弘扬有助于增强村民对 “农民”身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认同感自豪感, 积聚起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作为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 带,乡土文化有助于维系父老乡亲式的情感,有助于邻里守望、 团结互助、共同开展。更为重要的是,乡土文化反映了在乡土空 间中经过千百年形成的人们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精神信仰,根 植于乡土的孝亲、仁爱、民本、和合、天人合一等精神观念,是 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构成,是乡村中的人们所遵循的处世 哲学与行为准那么。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 仅能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更能为乡村 振兴提

3、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呼唤我们进一步深 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 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以文富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顺应回归生态、回归 乡村的消费趋势,保护乡土文化独特风格,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 容与内涵,开展文、农、旅融合性产业,加强文化和科技的嫁接, 丰富乡土文化产品形态,将乡土产品卖出去,让乡土韵味、乡土 风情传播出去,引入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大力开发乡土文化 旅游产品,开展文化体验、乡村研学、实景演艺、农耕参与等业 态,实现乡村

4、文化的主客共享。同时,活化、提升传统手工技艺, 以留守在乡的老人、妇女等人群为重点大力培育乡村能工巧匠, 加强创意设计支持,将乡土手艺转变为独特的文化产品。开掘乡 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和艺术技艺,开展形态多样的艺术乡村,开 发乡土美育课堂,推进乡土艺术进校园、进社区。依托农家书屋 等阵地建设乡村文化集市,联通政府、集体、企业、农户等主体, 打通生产、流通、营销环节,打造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IP,赋 予地域农产品、传统手工艺产品文化印记、文化韵味,形成品牌 价值,拓展乡村产品价值空间,让资金流与知识流相得益彰。以文育民,发挥乡土文化的治理功能。弘扬乡土文化,培育 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增强村

5、民的责任感、归属感、 荣誉感。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号召、吸引乡里乡外的能人支持、投 入乡村建设,凝聚乡村开展的合力。将乡土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写 入村规民约,弘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以及具有地域 特色的乡土道德文化和村规民约、乡村道德,实现人知人颂、人 信人守。以文乐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乡情陈列馆等主题功能空间,形成留住乡愁、保存记忆的文化场 所。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融合乡土文化元素,不仅在文化标识上, 更要在功能布局、服务供给上,凸显顺天应地、孝亲和善、敬老 护幼、邻里和睦等精神内核。以歌以舞以棋以艺展现乡土文化, 支持、引导、鼓励乡土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让乡土文体文娱活 动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搭建多种形式的“乡村舞台”,挖掘传统 节日、节庆文化,推动传统节日活动更深刻地走进百姓生活、丰 富滋养百姓生活。( 魏鹏,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2021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