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简介.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29965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书籍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书籍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书籍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医书籍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医书籍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书籍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书籍简介.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书籍简介 A 敖氏伤寒金镜录B 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辨舌指南、辨证录、濒湖脉学 扁鹊C陈葆善、曹炳章、巢元方、陈念祖、陈士铎、程国彭、淳于意DEF方有执G 古今医案按 葛洪H 韩氏医通、寒温条辨 韩愗、华佗、滑寿IJ 金匮要略 江瓘K柯琴L 临证指南医案 李东垣、李纪方、李时珍、李延罡、林之翰、刘昉、刘河间M 麻证新书、脉经、脉诀、脉诀汇辨、面向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名医类案N 难经、内经OPQ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钱乙R 人体排出物异常证诊断治疗学S 三指禅、伤寒来苏集、伤寒论、伤寒论条辨、伤寒杂病论、舌诊研究舌诊源鉴、时疫白喉提要、世医得效方、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鼠疫

2、约编四诊抉微、四诊研究 沈金鳌、 孙思邈T 通俗伤寒论UVW 外台秘要、望诊遵经、温病条辨、温疫论 汪宏、王履、王焘、王叔和、危亦林、吴鞠通、吴又可X 小儿药证直诀、形色外诊简摩、虚证研究、血瘀症及活血化瘀研究、血证要览Y 医经溯洄集、医学六要、医学启源、医学实在易、医学心悟疑似病证的鉴别与治疗、疫疹一得、幼幼新书、寓意草 杨璇、叶天士、余霖、喻嘉言、俞震Z 杂病源流犀烛、诊家枢要、中国脉诊研究、中国医学诊法大全中西医结合对证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教程、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中医沉思录中医腹诊学、中医量化诊断、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中医脉象今释、中医脉象研究中医脉诊学、中医脾阴学说研究、中医舌苔图谱

3、、中医舌诊大全中医误诊误治析微、中医诊法图谱、中医证候辨治轨范、中医证候规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藏经、周礼肘后方、诸病源候论 张景岳、张三锡、张元素、张仲景、周学海、周学霆、朱丹溪 A开头的医书及作者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代敖氏著有点点金和敖氏伤寒金镜录,介绍伤寒病等的方法,内有12幅舌诊图,是舌诊第一部专著(后经元代杜本增补24图,合成36种病理舌象图),图文对照,较为直观。全书仅一卷,载集白苔舌、生斑舌、红星舌、黑光舌、火裂舌、黄苔舌等共三十六种验舌图。既论述了舌苔、舌质的主病,又阐明了治疗方法。因本书的舌诊内容主要是用以诊断表里证,故敖氏将其命名

4、为伤寒金镜录 。敖氏,身世不详。杜本,字原父,号清碧,元江左人。本书经杜氏增订后,又由明薛己加以润色,亦名伤寒金镜录。 B开头的医书及作者 - 白喉全生集:为清代李纪方所撰,成书于1882年。此书为李氏在其外祖父尹慎徽秘传的白喉经验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辑而成的白喉专著。全书一卷,凡十六章。以寒证、热证、寒热错杂三纲统之。李氏认为,诊治白喉,辨证最为关键,辨寒热又为辨证之纲领,故辨证须先从症状、脉象辨其寒热。李氏对咽喉部的诊察非常细致入微,同时对诸 种临床见证一一予以辨析。在治疗上,提出轻者服药,重者吹药,急者先吹药后服药,牙关紧闭者针刺合谷的治疗法则。本书虽专论白喉诊治,然其对病因、

5、病机和治法的论述,对温热病的诊治亦有参考价值。李纪方,字伦青,湖南衡阳人,为清代医家,著有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为清代陈葆善所著,成书于1897年。本书为白喉专著。书凡一卷,分辨病源、辨经络、辨色、辨脉、辨手太阴本病证治、辨手少阴标病证治等十五篇。白喉条辨系统论述了白喉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用药禁忌、善后调理等内容。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汇集了前贤论治白喉的主要精华,又介绍了陈氏临证治疗白喉的丰富经验。该书是一部较好的论治白喉的专著,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陈葆善,字瑞安,清代浙江温州人,撰有白喉条辨、本草时义。辨舌指南:为曹炳章所撰,成书于1920年。又名彩图辨舌指南,为舌诊专著。书分五编

6、,共六卷。首编(卷一)为辨舌总论,主要论述舌的生理解剖及其功用,并阐明舌苔产生的原理;二编(卷二)为观舌总纲,阐述辨舌之形态、质本、神色、津液和苔垢颜色的要领;三编(卷三)为辨舌证治,介绍诸家察舌辨证之法及舌病治则;四编(卷四、卷五)为辨舌各论,详述各种舌苔的病理、病证及用药,并附有11色舌苔彩图119幅;五编(卷六)为杂论方案,选列诸家辨舌精论及有关察舌辨证的医案以为规范。末附书中引用之方剂,以备查阅。在内容上,该书广采博收,内容十分丰富。是书作者在编辑过程中,先后参阅了古今中医书籍150余种,东、西洋医书30余种,各种医报杂志30多种,可谓集中外论舌资料之大成,为论述舌诊较为全面的著作之一

7、。在学术思想上,作者认为,“西医重实迹,中医重气化”,二者虽理论体系不同,但在辨舌方面却“义理皆同”。故主张辨舌 “参西衷中”。曹炳章(1877-1955年),字赤电,浙江鄞县曹妙乡人,为近代医家。在学术上,主张博览群书,广采众长,提倡接受新事物,反对保守固执和墨守一家之言。一生著述颇多。较著名者除本书外,尚有丛书中国医学大成,收载了古今医籍128种,对保存中医文献起到了一定作用。辨证录:为清代陈士铎所著,约成书于1687年。本书为一综合性医书。托名歧伯、张仲景所传。全书十四卷一百二十六门,七百六十余证。卷一至卷十为伤寒、内科杂证、五官疾患等。卷十一、十二为妇科。卷十三、十四分别为外科、幼科。

8、对每一病证,先列症状,次以阴阳互根,五行生克之理,辨析证情,确定证候性质,随即立法处方,说明方药作用,以及配伍关系。陈氏临证经验丰富,年过六旬始著此书,内容近似医案,理、法、方、药密切结合,辨证精细,施治灵活,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陈士铎,字远公,号敬之,清山阴人。著有石室密录六卷、辨证录十四卷等。濒湖脉学:为明代李时珍所撰,用歌诀形式,依照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次序,具体表述27种病脉的形状、部位、频率、节律特征变化及其与病证的关系,指出了相似脉的鉴别方法,至今仍为临床医生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论脉,颇为精详。凡临床所能见到的脉象,除极少数几种外,基本囊括,对各种脉象、体状的描述,十分妥帖;有关

9、脉象的诊断意义,李氏所言非常切合临床实用,故本书对学习和研究脉学具有重要价值。 李时珍,(约1518-1593),明代医药学家、博物学家。古代科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字东璧,号濒湖山人,人称李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瓦硝坝人。所著本草纲目费时 27载(1552-1578),三易其稿。还著有濒湖脉学(1564)、奇经八脉考(约1572)等多种。李时珍生活在明末文化发达地区,长期学习儒学,文化水平高,又受过医药家庭的熏陶,因而能把握当时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写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医药著作,他鉴于本草著作关系治病救人大事,历代注解本草的著作很多,谬误也不少,认为很有必要重新加以整理考订

10、。宋代的证类本草 产生之后500多年间,大量散在的药学知识未得到汇集整理,其间错误也未予纠正,原有本草书已不能适应药学发展的需要,因而对古代文献作了研究考证,收集当代的资料,进行辨疑、订误,从800余种医药及经史百家书中搜集资料,终于完成本草纲目这一巨著。本草纲目博大精深的内容把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推向高峰,在国内外科学界有深远的影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Needham ,Joseph)称他为“中国博物学中的无冕之王”,称本草纲目是“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李时珍对脉学也有很深造诣,所著濒湖脉学全面总结了明以前的脉学成就,编为歌诀体裁,便于记诵普及。其奇经八脉考对经络学说有一定的补充和贡献。还著

11、有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等,均佚,但这些书的某些内容在本草纲目中也有所反映。 G开头的医书及作者 -古今医案按:为清代俞震纂辑,成书于1778年。书凡十卷。按证列目,选辑历代名医医案,上至仓公,下至叶天士共六十余家,一千零六十余案。所选医案多出自江氏名医类案,对其他医书属立案奇法者,亦间采一二。俞氏通过加按形式分析各家医案。在按语中,对各家的学术思想,褒贬分明,择善而从。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析疑解惑,明确指出辨证与施治的关键所在。此外,他亦发挥己见在按语中。全书加按五百三十余条,辨其真伪,别其是非,析其异同,诚补诸按之未逮,为研究前人医案难得的佳著。俞震(1709-?),

12、字东扶,号惺斋,清代浙江嘉善县人,与同邑名医沈尧封为挚友。自幼博览群书,兼工吟咏,因多病业医,师事金钧(字上陶),得其奥秘,疗效多其中。 H开头的医书及作者 - 韩氏医通:为明代韩懋所撰,成书于1522年。本书两卷。上卷,分绪论、六法兼施、脉诀、处方、家庭医案五章,论述了脉法、处方用药、医案规则等事宜。下卷,分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三章,记载了韩氏施治验案、用药心得、所用方剂。书中对医案书写规则论述颇详,提出六法兼施,并对六法一一予以明析,是以后世言医案书写者,每多推崇之。书中对处方用药与人之体质、年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等关系,论述亦甚精当。韩氏用药,实有独到之处,如于 “药性裁成章”

13、中,对当归、香附、半夏、黄连等药之论述,发前人所未法之旨。并善用五谷、五果等药治病。卷末所载处方,皆系韩氏心得经验之结晶,共十九方,其中不少为其所创,如三子养亲汤等,均为后世医家所尊崇,故此书又名韩氏有效方。韩懋,字天爵,号飞霞道人。明代泸州(四川泸州)人。少为诸生,因父母生病,考科举不中,前往峨眉山拜师学医,后成为当时名医。寒温条辨:为清代杨璇所著,成书于1784年。书凡六卷。卷一,论伤寒和温疫的区别,载医论二十余篇,从伤寒、温疫的病因、脉法、证候、治法等方面,一一予以详辨。卷二、卷三,记载并分析了温疫病可能出现的发热、恶寒、恶风、头痛等七十余种症候。卷四、卷五,为医方辨,载方剂二百余首。卷六,为本草辨,载常用药一百八十余种。本书禀承内经和伤寒论的旨意,推崇吴又可温疫论的学说,对温疫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杨氏自称本书为“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零星,采辑参以管见。”“务辨出温病与伤寒另为一门,其根源、脉证、治法、方论、灿然昌明于世”,故其实为一部论瘟疫之作。杨璇,字玉衡,号栗山,清代江苏溧水县(今江苏省溧阳县)人。著寒温条辨一书,又名伤寒温疫条辨。 J开头的医书及作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