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期中考试卷(新版).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298427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期中考试卷(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期中考试卷(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期中考试卷(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期中考试卷(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期中考试卷(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期中考试卷(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期中考试卷(新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期中考试卷(新版)(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 姓名:_ 分数: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A葡萄酿酒是化学变化B红磷燃烧是化学变化C工业制氧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都是化学变化D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2、利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B红磷的作用是消耗瓶中的氧气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并读数D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硫磺B空气C海水D黄铜4、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掌握基本的化学

2、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倾倒液体B 检查装置气密性C 加热固体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5、阳曲县志记载: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昔人有“锦绣太原”之称。进人新时代,未来五年是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关键时期,以下做法不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积极植树造林B加强废气处理C露天焚烧秸秆D垃圾分类投放6、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的空气。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ACOBO2CCO2DPM2.57、高原反应是人体呼吸代谢失衡而引起的常见症状,下列气体中可有效缓解高原反应症状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8、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A铁矿石B蒸馏水C矿泉水D雪

3、碧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小明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如下:第一步:按图1连接好装置第二步:_;第三步: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第四步:取红磷放入燃烧匙内,点燃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第五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请补充第二步实验操作:_。(2)红磷燃烧的现象为_,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簣夹观察到的现象为_。(3)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4)实验完毕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小的原因是_(答1点)。(5)上面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的性质_(答1点)。(6

4、)某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后,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答1点)。2、实验室利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首先要_。收集气体时,待_时,才开始收集气体。写出该实验的化学符号表达式:_。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1)工业上将空气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蒸发(液氮的沸点是-196,液氧的沸点是-183)。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的气体是_,其用途之一是_;剩下的主要是_,并贮存在蓝色钢瓶中。(2)酸雨、臭氧层破坏和_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问题。防止空气污染的一种措施是_。4、氧气;氮气;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食盐水;氖气。请用这些物质的数字代号填空:(1)

5、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2)属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的是_;(3)属于混合物的是_(4)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5)属于固体的是_5、现有以下物质:(1)洁净的空气(2)液氧(3)冰水混合物(4)加热高锰酸钾后的固体(5)干冰。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属于纯净物的是_。(请用序号填空)6、王同学利用如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1)图甲中,集气瓶中的主要现象是_;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2)t2时打开弹簧夹,最终集气瓶中水平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处。结合曲线,解释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3)王同学

6、做完实验后,发现结果与正常值相比较小,其原因可能是_(要求答出一种):(4)张同学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簣夹后,水却没有进入集气瓶,原因是_。(5)空气的保护:如图丙是某地PM2.5来源分布图。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A减少汽车的保有量B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C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7、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经,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造成下列实验后果的原因可能是什么?(1)加热固体时试管炸裂_;(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_;(3)在用红磷测

7、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结果偏低:_(答一点)8、 “雾霾”是近年的热点话题,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新增指标的监测,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1)下列行为会增加PM2.5的是_(填序号)。A焚烧垃圾B治理工地扬尘C汽车尾气的排放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2)空气污染物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填序号)。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氧气(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能为防治空气污染所作的措施有_。9、空气是宝贵的资源,探究其成分并应用于生活。(1)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_(填字母序

8、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A卢瑟福B拉瓦锡C门捷列夫(2)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生活中常用作_。(3)氧气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1960年中国登山队完成人类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其中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因为氧气能_。(4)某种家用制氧机是通过分子筛直接将氮气和氧气分离,该过程属于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5)在使用氧气瓶、制氧机的过程中应远离易燃易爆物质,其原因是_。10、按要求填空(1)拉瓦锡测定氧气含量的表达式_。(2)木炭燃烧的表达式_。(3)硫燃烧的表达式_。属于_(填基本反应类型)(4)蜡烛燃烧的表达式_。三、计算题(每小题4分,共计36分)1、

9、在实验室加热32.5g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1)完全反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g。(2)完全反应后,剩余的固体物质是_。(3)成年人每分钟大约需要吸入8L氧气,则成年人每分钟大致需要空气_L;在标准状况下,8L氧气的质量是_g,所需空气的质量为_g。(O2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精确到0.1)2、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经探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约是碳酸钙质量的44%。(1)现有碳酸钙100g,大约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_?(2)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是_?(二氧化碳气体在该条件下

10、的密度为1.977g/L,密度=质量/体积)。3、正常成年人每分钟需要吸入6.7L氧气,计算:(1)在标准状况下,6.7L氧气的质量为多少g?(2)成年人每分钟所需空气的质量为多少g?(已知标准状况下,氧气=1.43g/L,空气=1.29g/L,准确到0.1)。4、如果用分离1000L液态空气的方法来制取液态氧气,实际可制取168L液态氧气,请计算氧气的制取率(制取率=)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0.8g将所得固体投入100g水中(水足量),充分搅拌,溶解,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6、已知氧气的密度为1.43克/升,空气的密度为1.29克/升,某

11、初三男生每分钟吸入7升氧气。求7升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_所需要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克?_7、某同学欲用2L的空雪碧瓶取学校操场空气样品,请你协助他完成任务。计算上述操作得到的空气样品中所含氧气的质量。(注: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的21%;氧气的密度约为1.43g/L.)8、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燃烧是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的结果,并测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现有足量金属汞与10L的空气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待反应完全后,计算反应掉的氧气质量_。(结果精确到0.1g,氧气的密度为1.429g/L)9、通常情况下,氧气的密度为Xg/L,空气的密度为 Yg/L 试计算:(1)成人每分钟大约需要吸入 8L 氧气,若这些氧气由空气提供则大约需要空气_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是指混合物中某种物质的质量占混合物总质量的百分比)为_。(3) L空气中含有2Xg氧气(精确到整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网络安全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