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295441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目的1 生态系统的成分(D:应用)。2 食物链和食物网(D:应用)。重点和难点1 重点(1) 生态系统的成分。(2) 食物链和食物网。2 难点(1)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2) 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3) 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生态系统 消费者的结构 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注解】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一)非生物物质:空气、水、矿物质等(二)非生物能量:阳光、热能 特点:属自养型生物 绿色植物(三)生产者 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细菌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最

2、主要生物,必备成分特点:属异养型生物(四)消费者 级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特点:主要是异养型、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还有少量腐生动物)(五)分解者 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地位: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食物链 基本模式:生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 书写原则: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中型大型肉食动物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三 四 五 分类: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 形成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食物网 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

3、食动物所食 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目的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D:应用)。2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D:应用)。重点和难点1 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 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的 单向流动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注解】一、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二、输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了能量的输入三、总值: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动的总能量四、过程: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向下一营养级传递;散失的是三大功能类群生物的呼

4、吸作用产生的热能(一) 方框大小、箭头大小的含义(二) 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后的四个去向 呼吸散失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 残落物、遗体 自身储存 流入下一营养级五、特点(一)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每个营养级生物都因呼吸作用而散失部分热能(二)逐级递减 每个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传递效率10%20%(形象地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能量金字塔 始终为正金字塔,都遵循10%20%传递效率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可能为正金字塔,也可能为倒金字塔,上下营养级音间无固定数量关系。六、研究意义: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5、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目的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D:应用)。2 碳循环的过程(D:应用)。3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D:应用)。重点和难点1 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2 难点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 碳循环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注解】一、概念:二、特点:全球性、循环性三、实例:碳循环(一)存在形式:CO2、含碳有机物、碳酸盐、煤、石油、天然气等(二)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三)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分解作用(四)碳循环过程图解四、与能量

6、流动的关系(一) 区别: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二) 联系:物质作为能量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第四节 生态系统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目的1 生态系统的概念(C:理解)。2 生态系统的类型(A:知道)。重点和难点1 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2 难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2) 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的概念概念和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注解】一、概念:生物群落+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

7、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二、类型(一)森林生态系统1 分布区域:(较)湿润地区2 整体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长期稳定3 主要生物:植物以乔木为主,动物多树栖攀缘 是人类的资源宝库4 生态效益 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主体(生产力最高,生物圈的能量基地)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5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合理的采伐不会使其消亡;多造人工林,保护天然林(二)草原生态系统1 分布区域: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2 整体特点: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不稳定,种群群密度剧烈变化3 主要生物:植物以草本为主,动物大多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4 主要限

8、制因素:水 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5生态效益 调节气侯、防风固沙6草原退化:由过度放牧及虫害、鼠害等原因所致7合理利用和保护(1)发展畜牧业,不能盲目开垦种植农作物(2)发展季节性放牧和划区轮牧,止过度放牧(3)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虫等(三)农田生态系统1 特点(1)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2)有物质的大量输入和输出(自然生态系统中,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在系统内部)(3)抗逆性差,抵抗力稳定性低2 生物:主要是农作物,还有与之构成况争关系的杂草等 3 发展条件:加强人对农田管理:播种、施肥、灌溉、治虫、除草4 退化:人的作用消失,杂草众生 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保证环境与经济协调

9、发展,应用现代科技建立起来5生态农业 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特点: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无废料生产)原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生物防治:(四)海洋生态系统(生命的摇篮)1 特点:巨大生态系统,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2 限制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盐度 海洋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生态效益 调节全球气侯为人类提供蛋白质、工业原料和能源的重要场所4生物资源严重衰退 长期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废水、石油、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五)淡水生态系统1 类型:河流、湖泊、池塘2 限制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盐度(六)湿地生态系统1 概念:沼泽、沿海滩涂(沼泽地、泥炭

10、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海涂等) 生活和工业的直接用水来源 能补充地下水2作用 湿地植物防风消浪、护岸固堤 消除污染 有丰富的生物资源3保护:加入“湿地公约”,建立重要湿地保护区等(七)城市生态系统 自然系统1组成 社会系统 网络结构 经济系统 人起主导作用2特点 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也有大量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对其他系统有强烈依赖性和干扰性 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3保护 改进城市工业、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 加大城市绿化和美化 提高居民环境意识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目的1生态因素的概念(C:理解)。2非生物因素(光

11、、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C:理解)。3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C:理解)。4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C:理解)。重点和难点1 重点(1) 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2)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3)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2 难点(1) 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2)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生态因素的概念 光生态因素对 非生物因素 温度生物的影响 水 种内互助 种内关系生物因素 种内斗争 互利共生种间关系 寄生 竞争 捕食二教学目的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C:理解)。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C:理解)。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理解)。重点和难点1 重点(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 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 抵抗力稳定性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注解】一、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二、抵抗力稳定性(一)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二)原因:内部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三)规律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