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仪式常识.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25734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葬礼仪式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葬礼仪式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葬礼仪式常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葬礼仪式常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葬礼仪式常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葬礼仪式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葬礼仪式常识.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葬礼仪式一、葬礼仪式全过程概述丧葬,俗称“老了人”,又叫白喜事。本应该为哀的,何来喜一说?因为古人认为人死后只是肉体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但是灵魂不灭,继续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着,并庇佑着后世的子子孙孙,人死是“驾返仙乡”了,是去西方极乐世界享福了,在加上丧事一律用白纸,屋内作法事,行儒礼,非常隆重,相对于红喜事来说,是死者的生活的另一端开始,因此叫做办白喜事。葬礼仪式包括以下的几个过程:报丧。古时长者病危,屋外要鸣铳报丧,所谓铳,并非是鸟铳,而是相当于礼炮性质的“三眼铳”,其一端为木柄,另一端为钻有品字形洞眼的铁质铳管,用时在眼内筑以硝药、黄土和引信,对天燃放。这些是古时的习俗,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国家

2、不许私人拥有枪支一类的武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后就用鞭炮来取代了。总之,不管是使用鸟铳还是使用鞭炮,都有一种驱邪避害,制造肃穆气氛的作用。古时孝子到舅舅家报丧也是鸣铳,再奔正厅,点烛伏泣神龛前,如果孝子在长者生前不孝,则要长跪不起,任舅家训斥,但是现在由于乡民社会外来许多思想的冲击,这一仪式也被省略掉了,这也可以看出讲究礼俗的乡民社会对于传统孝道观念的衰落。烧倒头纸。或叫烧启身盘钱。在铁盘中或锅中烧九斤三两纸,纸灰冷却后用寿服中的忱头包装好作为亡者忱头用。点长命灯。设油灯于亡者脚下方,意为生活不息。入殓前期的准备。(1)请水。由长者鸣锣开道,领孝子到附近井畔“打水”,即孝子跪地舀水,亡者多少岁

3、,鸣锣多少下。(2)烧檀香水。孝子请水回来后放檀香烧水。(3)净身。用檀香水为亡者净身,洗五心即可。(4)更服。亡者所穿服装为上四件下三件,先由儿孙穿热,再转亡者身上。(5)修颜。帮亡者整理头发、修整胡须、打粉,涂口红等。注:裤腰带用通棉线环绕而成。入殓。前期工作都准备好以后,就要准备把死者移到棺材中了。入殓是先把尸体从床上抬下来放到事先铺好的木板或门板上面,这一过程叫“下榻”,然后就点上三根香,二根烛,放一响鞭炮,礼宾师傅开始以似唱似念的方式念“祭文”,又叫做“文寿”,祭文的内容就像是报户口一样,报上死者的名字,出生年月日,何时死,哪里人,最后指引他的灵魂去阴间,所有这些是为了让阴间收留他,

4、同时也防止他走错路,使魂无所依。同时,要把事先用纸札的“纸轿子”,“纸仆人”,等烧掉,做纸轿子和轿夫就是为了让死者舒舒服服的离开,不必受累。喊完后祭文后就入棺,棺材一般放在堂屋,同时把此房间设为灵堂,棺材前摆上香烛,放一双死者生前穿过的鞋,放上三牲鱼,肉,鸡等和水果,牌位上书“某某之灵位”的字样,灵堂外面的门上要贴上两位恶神的肖像,如张飞,李逵等,此处应该是沿用唐太宗时期的传统,以免外面的恶灵骚扰,因此派两位门神看护。灵堂布置好以后,礼仪师傅就带着所有在场的后辈,举一块牌子,绕棺走九圈,然后要三跪九拜,因为人们认为不管怎样,去世的人是最大的,可以担此最高的礼仪。孝服。叫披麻戴孝。按照仪礼丧服规

5、定,居丧服孝要依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分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服”。 斩衰。衰(读做“催”)衰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衰榱,是最重的孝服。齐衰。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大功。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

6、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择日期。灵堂设置好以后,就要选择下葬的日期和地点,以此来决定道场的时间。此过程要请风水先生根据死者的子,女,媳妇,孙子辈等相关人员的生辰八字与死者的生辰八字去“合”,再选一个黄道吉日和风水最好的墓地。有时候,测出来的日期要在十几天以后,那么就要把棺材停在灵堂,等到将要下葬的前几天再做道场,这个过程叫做“停棺”,其间没有任何的特别的仪式活动。择黄道吉日和墓址也是为了使先人能更好的保佑后辈,后辈能在先人的保佑下更

7、兴旺发达。道场。古时又叫做法事,将音乐与开坛、念咒,诵经,请水、告庙、开方、破狱、解结,安神等等复杂的过程相结合。古人迷信这些活动可以超度亡魂,使之免受地狱之苦,降福子孙。现在的人虽然也希望祖先的保佑,但是过程已经很简化了,已经减掉了一半的程序了。民国以前,道场做57天,需要道士911人,还有和尚念经,现在由于那样太浪费,也没有必要,一般都是二天,也没有道士和和尚了,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已经请不到这些人了,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和了解自身生活的世界逐渐增加,很多人已经不相信这些了。此处可以看出,一场道场既有儒教的踪迹也有道家的仪式。当地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之所以叫“道场”,并不是说此葬礼

8、仪式属于道教仪式,而是属于儒家的仪式,即遵循儒家的“礼”,他们认为,以前在私塾中,读圣贤孔夫子的书,孔夫子教导大家“礼”,因此人死后要做道场。而根据笔者的看法,此处的道场既有儒家的仪式,也有道教的仪式行为。如何体现道家的仪式呢?在道教宫观里,人们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法事。“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醮有“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道教日常的宗教活动包括方术、清微法事、度亡法事等。度亡法事用于丧

9、葬等与“阴间”有关的法事。信道民众家中若有人亡故,常请道士参与丧仪,企求通过诸般法事,使亡灵得超度出冥界、往登仙岸。而且,在这个地区,一向崇奉道教仪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这个地区有一个“陶公庙”,敬奉的就是一个道教的神陶公和一些道教其他的神灵,此处直到现在一直是香火鼎盛,每年正月十三据说是他的生日,每到这一天,镇上就有大型的庙会活动,十里八乡的人,甚至是外市的人都会赶过来给他拜寿。由此可以看出,葬礼仪式中确实存在着道教仪式的成分的。那么如何体现儒家的仪式呢?儒家讲究“礼”,提倡人要尽孝,从他们的道场仪式中念的祭文可以看出:“以孝为先,黜邪崇正,儒教独尊,修虞有据,度死济生”。再加上道场不仅仅是

10、生者对死者的敬畏,同时也体现的是后代子孙的孝心。现在,由于有外来宗教,如基督教的引进,有些信奉基督教的人已经把他们的葬礼仪式糅入了基督教的仪式行为了,如把念祭文改成了唱藏美诗了。如此的变化笔者认为,是由于长沙县建制比较早,而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在乡土社会已经根深蒂固了,再加上他们的驱鬼和超度法事正好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而儒家成分的加入则是因为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一向讲究人情,提倡孝道,凡事要讲究一个“礼”字,因此自然而然也反映到仪式之中了,而现代社会加入的基督教的成分,可以认为是一种外部世界信息的渗入,代表了乡土社会信息的流动。下面,笔者将以两天道场为例,介绍一下道场仪式的内容。第一天道场

11、。第一天的道场仪式比较简单,主要的仪式活动为“陈伏”和“开咽喉”。“陈伏”就是念许多的祭文,礼宾先生喊礼开祭。“开咽喉”这个过程就是礼宾先生念文寿,只有通过开咽喉以后,死者才可以开始吃东西,然后才能摆祭品,要杀一头活猪摆于灵位前,用来祭灵。其它的活动基本上就是做法事之类。第二天道场。第二天的道场活动就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了。首先是骂鬼,礼宾先生要把所知道的鬼全部骂到,以免这些鬼影响到死者,其中也骂一些现在不好的流行风气,让死者远离这些鬼。其间每进行一种仪式,都要放许多的鞭炮,这也是一种驱鬼的方式。然后如果是女人,就要“开方破狱”,这是一种解罪的方式,因为古代人认为性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很避讳,会亵

12、渎神灵,由于女人生了小孩,涉及到了性,是有罪的,因此要念经超度,孝子要磕头谢罪,男人就不需要这一过程。然后是“过奈何桥”,由一张凳子搭成的桥,礼宾先生要带着孝子等边念祭文边走过去,如果死者生前做过坏事,就过不了奈何桥的,因此这也是一种解罪的过程。还有“九转金莲”,就是在凳子上面放上点燃的蜡烛,一共要有九盏蜡烛灯,所谓“金莲九转,九拜观音”。这也是一种帮助往生者超度的过程。再接下来就是“启告庙王”,即报告土地人的去世,由礼宾先生带着孝子和乐队敲锣打鼓的前去,在土地庙前放上祭品,孝子磕头,礼宾先生念祭文,如果没有土地庙,由于解放以后,国家废除封建迷信的活动,把土地庙作为封建迷信的产物拆除了,因此村

13、民们采用了变更的方式,可以到以前土地庙所在的土地祭拜。最后是烧“灵屋”用纸札的房子,花园,家具等一应俱全,有条件的还要有体现身份的仆人,丫环等人,同时要有尽量配合当时的经济水平的其他物品,这些就是死者可以在阴间享受的私人财产,现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烧掉的东西也在更新,人们已经把原来烧的平房变为小洋楼,还有电视,冰箱,轿车等现代化的家具,因为人们认为人死以后并没有结束,只不过是以一种其他的形态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着,因此,都希望自己的长辈过的舒服,也体现自己的孝心。祭奠。在出殡前的一个晚上,要举行家奠和客奠。家奠就是礼宾先生介绍死者的生平和功绩,孝子感激长辈的恩情磕头。其间也要念许多的祭文

14、,大意就是要后人记住死者对他们的恩情之类的话。客奠就是客人来聚在一起吃饭和拜祭死者,在死者灵前磕头,同时关系亲近的还要送祭奠品,诸如被子,毯子之类的挂在灵堂内,以作显耀,体现这家人的人际关系,一般客奠的客人包括死者所在村庄的人,一般每家都会至少有一个代表,还有就是与死者家人关系亲密的姻亲和熟人等。古时每晚家祭以后,有绕棺的习俗,所有在堂的男嘉宾各持一根香,由人带领,围着灵柩转圈,口诵正气歌等,但是现在由于太麻烦而且也基本上没有人会正气歌了,所以这一步骤被省略掉了。晚上要请鼓乐班子和戏班子来增加气氛,现在由于流行音乐的流行,所以很多人家都是直接请的西乐班子来演唱,有的人家晚上甚至用VCD等来放歌

15、曲,有条件的家庭晚上还放焰火来炫耀,这些活动都是后来随着人们见识增加、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水平的现代化而增加的。祭奠的过程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孝”的观念,另一方面,很多人同时聚在一起,特别是同一村庄的人和好久不见的亲人和朋友有机会聚在一起,有利于村庄的整合和人们感情纽带的加强。正如华生(JWatson)所言:“死亡并没有中断中国人的互惠联系,而只是改造了这些纽带,并且经常是使他们更强劲。”(转引至阎云翔,2000:3)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死亡只是给他的家人带来了短暂的悲伤,人们更多的是真的把它当作一种“白喜事”来看待,认为人的肉体的消亡只是在人世间的生活的结束,而灵魂继续在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了,而且是一种解脱,相信在另一个世界会生活的更好。发引安葬。道场之后的第一天,也就该发引安葬了,孝子举引路幡在前面,后面就是灵牌,中间是八人抬的棺材,最后是乐队之类的。行走的路线要尽量包含多的认识的人,沿途放鞭炮,路过认识的人要放鞭炮,孝子磕头答礼,并备毛巾等礼物答谢,如果路过亲属家门口,要设路祭,路祭包括一些肉类和水果之类的东西。最后浩浩荡荡的队伍到达事先选好的风水墓地,墓地要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样才能保佑后世子孙的发达的平安。二、祭祀示意图三、家祭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