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活动感想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24961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讨活动感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研讨活动感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研讨活动感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研讨活动感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研讨活动感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讨活动感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片区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感想甘溪初中 杨居宝10月23日,我有幸聆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台阶一文同课异构课和一位教学能手的示范课。 同时也悉心听取了两位专家的对这四节课的精彩点评。学习之后,获益匪浅 豁然开朗,尽管异彩纷呈的展示课千千万,出彩的亮点万万千,可我总觉得一堂好课最起码突显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

2、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

3、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可聆听了四位老师带来的研讨课,我被他们朴实的教风所感动,他们并不因要尽情展示个人风采而教课文,而是切实用课文这个例子在教学生学会学习。他们大多数教师在本节课堂教学中对语文基础知识夯实到位,小到字音字形,大到说话表达,乃至拓展阅读,课外练笔。我觉得教学中要扎

4、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空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空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

5、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我觉得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 “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

6、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而这四位老师的课堂,让我真正的体会到“教无定法,但需有法”这句话的内涵。特别是郑宝琴老师执教的禅和贝壳这两篇短文,切实把蝉教学当作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自学贝壳,学生学得有法,学得轻松,学得高效。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要注重生成与建构,要把教者的智慧发挥到极致。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课堂,学生既可真正的体验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又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灵动发挥。 三、鼓励合

7、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

8、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

9、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觉得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四位教师在处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关系时,我觉得比较恰当,既为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时间,又为小组合作探究留下足够的空间,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绽放。 总之,参与活动,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后生可畏,天外有天,原来有你!以下为赞助商广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